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上海

老小區多項頑疾久治不愈,何家宅200萬元綜合整治如何收效 制定業主公約引導居民自治編者按即日起,本報聯合上海廣播電 視台廣播新聞中心,推出"家門口這些事兒"社區大討論系列報道,聚焦社區共治、流動攤販、小區班車、小區停車、廣場舞擾民等備受關注的民生問題,從社區居民、各利益相關方以及專業人士的討論中汲取有益意見和建議,尋找"解題之匙"。虹口區廣中路街道何家宅小區是上世紀80年代的售後公房。有居民描述,從地形上看,何家宅"像一隻螃蟹",四通八達,開放式格局導致亂停車、亂設攤、跨門營業等問題較為嚴重。去年9月,何家宅小區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確定投入200余萬元,用于改造小區硬件,對小區進行綜合整治。資金注入後,何家宅小區環境的確得到改善。但幾個月後,居民發現,由於管理疏忽,不少亂象開始回潮。硬件跟上了,混亂卻未根治。問題出在哪裡,應該如何解決?日前,何家宅小區的居民、居委會幹部坐到一起,共話小區發展方向。制定業主公約,引導居民自治,成為彼此的共識。問題:硬件完善了,軟件如何管何家宅居民區建築面積94123平方米,社區居民共2340戶,樓組105個,常住人口5980人,外來人口800人。據何家宅居委會幹部介紹,社區內老年人多、殘疾人多、低保戶多,60歲以上老人1515人,其中獨居老人110人,低保戶90多戶,殘疾人143人。從社區構成而言,內有敬老院、幼兒園及十多家個體商戶,道路縱橫,難於管理。23戶居民無衛生設備,合用一個倒糞站。環境髒亂差、亂停車、亂設攤、跨門營業以及違章建築等問題,令居民頗為頭疼。何家宅的道路四通八達,由於未設門衛、保安,也沒有攝像頭,停放的助動車、自行車時常遭竊,居民安全感缺失。鍛煉身體所用的睦鄰點如何設置,也在居民之間引發分歧。多重問題糾結在一起,形成了社區管理的死結。去年3月起,街道獲批設立社區專項扶持資金,迄今收到30件項目申報,已成功扶持9個公共、公益服務項目。9月,街道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確定把何家宅小區綜合整治項目作為首個大型改造項目,投入200余萬元用于小區硬件改造。項目前期與1940戶居民簽約,簽約問卷回收率達100%,最終同意進行綜合整治的居民也達到94.迷你倉沙田58%。按預期,這筆費用旨在改善小區內亂設攤、跨門經營等亂象,重新規劃小區內人行與車行道路,新建門衛室、完善保安執勤設備,實施24小時保安巡邏。同時,還要適當調整綠化,通過安裝智能迷你倉價錢輛管理系統,有效監控車輛進出、停放。在用度開支上,街道專項資金承擔60%,小區物業公司承擔30%,居民承擔10%。根據徵詢意見情況,90%左右的居民願意直接出錢參與。綜合整治開展以來,小區的硬件及資源配置逐漸完善。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新路修好了,更多的外來車輛進入、停靠,小區的安靜再度"失守"。跨門營業與亂設攤固然可管住一時,但無人看守時,又死灰複燃。而亂扔垃圾、噪音干擾等亂象,幾經整治,也再度回潮。各方建議:制定行事"規則"丁先生:針對小區睦鄰點內的老年人健身,我提一個具體建議。在綜合整治之前,睦鄰點正好在我們家樓下。每天早上5點,老年人就開始在樓下喊口號、跳操,這會打擾我的休息。這次綜合整治時,因為拓寬道路的需要,把睦鄰點拆除了。我和居委會幹部商議,不要再建在我們家樓下,最後分散到了不同區域內。這件事說明,小區內的事是大家的,不可能有人總是佔便宜,也不應該有人總是吃虧。所以是不是能形成這樣的機制:大家共同商議一些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對一些具體問題,涉及各自利益的,大家一起討論,看能不能做出妥協。整個小區也應該對不同的妥協給予相應的激勵和保障。李阿婆:我家住在一樓,路面拓寬後,人行道向內縮進了2米多,不僅破壞了綠化,還有種"睡在馬路上"的感覺,汽車停靠和�動時的尾氣也是問題。我建議,可以充分利用志願者隊伍,大家一起積極參與,包括我自己也要參與進來,確保小區管理進一步到位。張女士:老小區要制定業主公約,成為小區居民議事行事的"規則"。何家宅的物業公司要管理幾十個老小區,肯定無暇顧及小區的全部事項。而且,從根本而言,小區還是要靠居民自治,再委托給物業執行。要形成居民共議的機制。第一步是大家坐在一起,曬曬問題。然後,是考慮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些問題,誰願意做妥協,誰願意在其它地方讓步,都要清楚。明確之後,再考慮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在自治的過程中,公約的形成要經過每位居民的同意,並公開討論。以前,我們想的是政府、社區要為居民做什麼,現在我們要改變角度,從居民要為社區做什麼開始考慮。居委會幹部:目前,改造還在進行中,功能也在逐漸健全。同時,小區也在優化人員配置。例如,物業在趕速度,希望在春節期間建成門衛室。門衛也已全部招聘完畢,正在進行集中培訓。這些開支,其實都由專項資金承擔,期望在今年6月左右完成。本報記者 傅盛裕(本欄目由本報經濟部與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直通990》共同主辦)迷你倉最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