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全國版) - (湖北黃梅:塊石繩穿祖跡留
少年惠能賣柴養母,迷你倉出租聞客頌《金剛經》而有所悟,起願至湖北黃梅參禮五祖弘忍,期間八月,潛心雜役、舂米學佛。五祖決定傳法,請門人各作一偈,不識文字的惠能托人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遂得五祖衣缽。這便是禪宗史上人盡皆知的公案——惠能悟道。那麼,惠能在黃梅縣何地得法、接衣缽?惠能和神秀的書偈處如今何在?黃梅時期,他如何勞作,如今能否覓得遺跡?惠能為方便舂米在身上綁"墜腰石"是否確有其事?"墜腰石"現在何方?五祖夜半授法缽,恐�人傷害,命惠能連夜遠奔,路過哪裡?當歷史照進現實,能否一一得到印證?南方日報記者和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江泓博士一起,重走六祖的黃梅求法路,力求為讀者再現1300多年前影響中國禪宗發展的歷史場景。滿山茂松翠竹,一條小道從黃梅縣馮茂山下蜿蜒而來,遠遠地,只見一個身材矮小的南方青年穿過密林薄霧中的小徑攀行走近。那時節,黃梅很有可能正春雨紛紛,等到冬天,年輕人將會得法。來者圓寂後,輯錄其一生言論、經歷的《壇經》如此概述這段故事:"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這是公元661年,惠能24歲。黃梅求法再訪五祖寺8月22日清早,記者踏著一米來寬的石板古道,迅步上山,半個時辰後,叩近五祖山門。若在唐代大中年間(847-860),只要抬頭,便可見古橋和兩米高的古山門,山門兩側,有高逾2米、深4米的護牆。若是北宋,再往前走,還能看到東山二天門,位於天山古道中段一塊天然的巨石上,那是一座長8米余、寬近6米的長廊式涼亭。現在,記者舉目所及,是一座重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的石砌單拱橋,橋面蓋有青瓦長廊,兩端磚砌牌坊上,有清人所題的"放下著"、"莫錯過"橫匾。這是當地人從小就熟悉的飛虹橋,又叫花橋。"不過,當年六祖來到五祖寺時,除了這條小道,其他的建築物都不可能存在。"江泓說,甚至那條石板路可能並未鋪上石板,五祖為弟子說法的場所也應該不是法堂,而是露天。整座寺里,只有最簡單的建築。這是因為早期禪宗傳播沒有固定場所,直到四祖道信之後,才開始建造寺廟建築。接著往前走,過花橋,往西幾米,是現在的五祖寺山門——只見正門一副對聯:上接達摩一脈,下傳能秀兩家。直接點出五祖兩位弟子惠能和神秀對禪宗的深遠影響。對聯兩側赫然寫著能秀二人當日題寫的佛偈。一路穿過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就是五祖的真身殿了,它和毗盧殿是五祖寺目前最老的清代建築。殿後的法雨塔,原供有五祖真身,可惜毀于1927年的戰火。有意思的是,從五祖真身殿東面小門出去,即為南廊,現置為六祖碑廊,通過十七面石刻再現六祖《壇經》全本,圖文併茂。這無疑是五祖、六祖師徒親密關係的空間寫照。南廊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處所,實可謂六祖《壇經》誕生的源頭。《壇經》記載,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稱為"南廊",正是它,在1300多年前留下了神秀和惠能那兩首著名偈子: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過碑廊的東門,單立一殿,坐北朝南,居中匾額寫"衣缽親傳",正是六祖殿,大殿兩側也是惠能、神秀的佛偈。這也是五祖寺中,第三次出現二人的偈子,另一處在毗盧殿兩側,作為"宗風""祖德"兩條巷門的對聯。奇怪的是,大殿入口放有石臼,碓身、杆杵,各各齊備,寺里和尚說,此乃當年惠能舂米處。當年惠能到達五祖寺時,與五祖初一謀面,即電光火石,機鋒對答。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三言兩語間,五祖便知惠能稟賦,循例先讓他做雜務。惠能自此踏碓8月余,一直未到堂前。直到五祖謀選繼承人,命各弟子寫偈,終日勞作的惠能聽到童子誦唱神秀的偈,才來到南廊,請人幫忙把自己的寫到牆上。當下見者無不嗟訝,禪宗經典,自此流傳。六祖殿東側種著一棵高大的古青檀樹,寺里的師傅告訴記者,樹齡已有1000多年。佛說,菩提本非樹,但樹下徘徊。記者不禁猜想,它是否曾經進入大師的一念間?碓房修行追尋墜腰石省社科聯專職副主席林有能在其關於惠能生平的著作中提到,在五祖寺,惠能除了舂米,還從事其他重活。有一次,弘忍檢查大家種菜情況,惠能所種的菜被其他弟子拔去"撐場",五祖查看時,竟在菜葉下看到蟲子爬出"惠能"二字。盡管有傳說的成分,但六祖在這裡種過菜卻有可信性。六祖殿南側腳下,至今仍有一片兩畝多的菜園,五祖寺監院為道師傅告訴記者,現今已無法考證菜地是否當時祖師勞作之地,但為了傳承惠能大師在雜役中修行的精神,五祖寺一直保留著菜園。今年64歲的居士王媽媽已在五祖寺長住了7年,一直負責打理這片菜園。每天早晨寺里敲過鐘鼓後,王媽媽做完早課,吃過早餐,先要清掃寺中各處,上午7時至10時以及傍晚時分,王媽媽都在菜園里忙碌。當別人問她累不累,老人總是笑容燦爛地說:"一點不累,種菜也是修行,惠能祖師能做得這麼好,我們更要身體力行。""據《壇經》所述,惠能在新興第一次聽聞《金剛經》時,對方告訴他,五祖大師在黃梅主化,門人一千有餘,可見當時這片耕地和菜園非常大,而惠能大師每天舂米,工作量也必定極大。"江泓解釋。惠能在南廊寫偈次日,五祖潛至碓房,見惠能為增加體重,把米舂得快一些、白一些,腰上綁著石頭舂米,把皮肉都磨傷了。便說:"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於是問:米熟也未?惠能說:早就熟了,只欠用篩篩過。這是一個雙關語,說的是對佛法理解了,但還差師傅印證。"五祖就用錫杖往碓上敲了三下,背著手離去。"在五祖寺退身寮里,記者巧遇寺里年齡最大的僧人,已經84歲的照勤師傅,他是這裡唯一一位自己開伙做飯的禪師。說起五祖傳法六祖的故事,照勤師傅神采飛揚:"於是,惠能會意,半夜從後門進五祖方丈室,五祖為他解說《金剛經》,惠能當下大悟,五祖便傳他衣缽。"據介紹,當時六祖得法的地方在"授法洞",從五祖寺後山上"通天路",會經過這個能容納一兩個人的山洞,門外有一大石,上面刻著洞名。那麼,綁在惠能身上的墜腰石現在何方?照勤師傅說,真身殿西側,是方丈室,原本室內藏有兩件重要文物,一是墜腰石,一是宋代五祖寺玉印。在黃梅縣博物館,館長童志軍和做了30多年業務的副書記何建芬證實了照勤師傅的說法,而現在這兩件寶貝就藏在縣博物館的庫房中。童志軍專門請出墜腰石讓記者觀看,石為長方形,約14公斤,刻有"六祖墜腰石"五個大字和清朝著名詩僧晦山所題"塊石繩穿祖跡留,曹溪血汗此中收"的詩偈。一級作家、黃梅籍神話小說家周濯街認為,這首詩說的是墜腰石,也是六祖求法黃梅的經典寫照。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有墜腰石的存在,不過,目前存世的墜腰石有兩塊,另一塊藏于迷你倉東南華寺。據說是當時一個在黃梅做官的廣東人將石頭帶回韶關。兩者哪件為真哪件有謬,並沒有確切說法。何處得道?東山東禪費思量周濯街從小在五祖寺見過墜腰石,但據考證,墜腰石出土地不在五祖寺,而在黃梅城西南的東禪寺。據此,周濯街傾向于認為,惠能到黃梅時,五祖還未到東山建寺,而是在東禪弘法。記者查閱順治十七年編的《黃梅縣誌》,見有"墜腰石"詞條,也注明是"在東禪寺六祖墜腰舂米者"。那麼,惠能從嶺南跋涉一月,到達後去的是哪一座五祖道場呢?千年歲月荏苒,還能不能尋得一些蛛絲馬跡?記者來到黃梅縣誌辦,希望能找到答案。縣誌辦主任陳峰正忙於整理、重刊黃梅縣順治、乾隆、光緒三本縣誌,這些書籍擺滿了辦公桌。很多報道和新出版的圖書介紹五祖寺,都說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的道場,也是六祖惠能得法受衣缽之聖地,被御賜為"天下祖庭"。有意思的是,清代三本縣誌在五祖寺條目中詳細記載其作為五祖道場的歷史,對惠能是否在此得法卻未著一字。相反,在"東禪寺"條目下,則明確寫著:"在西南城外,為六祖受衣缽處,寺有六祖殿,汪可受建。"而據《名勝志》載:"東禪寺號蓮華寺,乃五祖傳衣缽于六祖處。有六祖簸糠池、墜腰石及吳道子傳衣圖。"記者翻閱該縣解放後編的《黃梅縣誌》,也有類似說法:(道)信傳五祖弘忍,開法于東禪寺。當時全國高僧、佛教徒慕名來訪,門徒將近千人,其中就包括舂米行者惠能。于661年冬,按才破例挑選了惠能為六代法嗣,成為禪宗歷史上繼往開來的人物。因此,黃梅當地不少研究者認為,弘忍是在選了法嗣之後,才于672年到馮茂山,即東山首建法雨寺,後名五祖寺,該寺自唐以來,成為黃梅佛教中心。黃梅縣八角亭詩社社長楊天元是堅定相信惠能得法于東禪寺的人之一,並找到很多旁證,其中一條與周濯街相同,即墜腰石的出土地。"東禪寺距梅城里許,嶺南盧大師所從滿祖受法處,傳稱槽廠其地也……順治初,土人得墜腰石于地中,父老聚觀如堵,謂然曹溪一宗,實從粒粒辛苦中來,賴諸佛之靈護持,舊物顯見……"這是乾隆五十四年《黃梅縣誌》中的記述,縣博物館的多位工作人員,對此內容也耳熟能詳。類似的證據還不止一個。據楊天元考證,唐代畫聖吳道子過黃梅時曾為東禪寺畫下五祖傳六祖故事的"傳衣圖"。南宋初年,詩人王之道巡遊黃梅還見到東禪寺並題詩:惟余墜腰石,繩竅徒空穿。堂堂吳生畫,筆法世所賢。絹素雖朽蠹,丹青尚依然。除了這首《黃梅東禪寺》,王之道同時寫了另一首詩《五祖山》,楊天元認為,這證明東山寺和東禪寺並非一寺二稱,也進一步說明東禪寺是六祖得法地。那麼,五祖究竟在五祖寺還是東禪寺傳法于六祖?江泓認為存在不同的觀點很正常。"兩種觀點都能找到很多旁證,但因為歷史久遠,已經很難確認孰真孰假。不過,對宗教而言,不必過度執著名相,正如光孝寺里的菩提樹,也不是惠能剃度時的那棵了,並不妨礙惠能作為東方文化巨人的身份。"禪宗辭典什麼叫公案?我們常常聽到的"禪宗公案"是什麼意思?江泓博士認為,公案的本義應為官府中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一直有記載語錄的傳統,將歷代高僧的言行記錄下來,作為坐禪者的指示,久而久之成為禪宗修行的案例。《碧岩錄》里記載公案有三大用途:初學者,可以'讀律知法',有所遵循;學習中的禪師,可以依據公案指點迷津,有點像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攻略;參學事畢的禪師,可以經由宗師根據公案進行驗證。據介紹,公案風氣唐代時始倡,至宋代大為興盛。公案有五種重要的涵義:作悟禪的工具;作考驗的方法;作權威的法範;作印證的符信;作究竟的指點。禪宗史上有很多知名公案,如"拈花微笑"、"惠能悟道"等。禪在黃梅三張文化牌禪宗居首黃梅戲《傳燈》一票難求自古以來,就有"蘄黃禪宗甲天下,佛教大事問黃梅"之說,離黃梅越近,禪元素也愈多。接近高速公路的黃梅出口,記者遠遠地便看見顯眼的指示牌,一個比一個豎得醒目。黃梅一縣,西有四祖寺、東有五祖寺、北有老祖寺、南有妙樂寺,城里有主幹道"五祖大道",置身其間,恍惚穿越千年禪宗的時光隧道,而惠能是無法繞過的一人。六祖惠能接受衣缽當夜,五祖送他離開,是直接在九江渡過了江,還是途中于某個寺廟借宿了一晚?又或者僅僅休整片刻?黃梅縣誌辦主任陳峰說,時至今日,這仍是黃梅人熱衷討論的話題,"也是我當縣誌辦主任6年來,一直想破還未破的懸案!"對此,周濯街也有自己的見解。"在黃梅與九江交界的一個鎮上,有個雨雲庵,就是當時六祖離開黃梅時路上休整的地方。"記者在縣誌辦翻閱了三本清代縣誌,確查到了相關記載:"雨雲庵,昔六祖渡江時息此。"陳峰說,在接近九江渡的分路鎮,還有個摘蘆庵,據稱五祖送六祖過江,摘蘆為舟,兩代祖師還在船上引出"自度"、"他度"的典故。就是為紀念六祖,當地人才建了此庵。浸淫禪宗文化久矣,黃梅人也發現了禪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四祖寺監院崇諦法師介紹,禪文化在老百姓中有天然的親和力。很多農村民�世世代代在春耕播種前,除了留守幾人,全村人幾乎都到寺廟祈福,到秋天收穫時又有一次這樣的儀式。可以說,這是禪宗文化在生活中的外在顯現。"而在黃梅提起禪宗,就不能不提六祖。"崇諦法師這樣對我們說,"六祖對禪宗思想的改革,對後來禪宗在神州乃至世界的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5月底,講述佛教禪宗四祖傳五祖、五祖傳六祖傳奇故事的大型禪宗人物黃梅戲《傳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備受關注。此前,這出黃梅戲在深圳演出時,也一票難求。黃梅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政說,黃梅有三張文化牌:黃梅戲、禪宗文化和挑花。現在,黃梅人把禪宗文化提到第一位。因為這種理念,黃梅縣民宗局和旅遊局甚至整合為民族宗教旅遊局。該局辦公室主任張惠告訴記者,為了解廣東的禪文化,今年6月底,黃梅縣政協主席帶隊,和縣里多個部門組成調研團到廣東省內"重走六祖路",尋訪了雲門寺、南華寺、國恩寺、光孝寺和六祖寺等六祖惠能弘法和藏避之地。黃梅各個寺院也打開禪門迎接八面來風。張惠介紹,在四祖寺,很多法師都會說些外語,如今四祖寺、五祖寺每年都派出法師到大學學外語,他們希望將黃梅禪文化推向世界。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林旭娜南方日報新興視窗記者 張鈺妍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張由瓊掃描二維碼 齊走六祖路總策劃:張東明總指揮:王垂林 陳廣騰 孫愛群統 籌:郎國華 譚仕龍 段功偉張翼飛 柳劍能策 劃:趙威 袁丁 林亞茗陳清浩 曾強 張波 林鑫學術顧問:廣東省社科聯專職副主席 林有能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博士 江泓圖片說明:傍晚,五祖寺內的僧人三三兩兩,準備做晚課。由於地處偏遠,寺內僧人仍然保持著傳統樸實之風。; 曹溪一宗,實從粒粒辛苦中來。圖為傳說中六祖在黃梅舂米時曾經使用過的墜腰石。; 五祖寺位於湖北省黃梅縣東12公里的東山。; 一位老年僧人在院子里獨自做飯,悠然自得。; 一名僧人向記者介紹六祖的傳奇故事。;;儲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