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小事不小視 上好必修課
本報記者 王婷 通訊員 趙雪琦 孫嘉奇 本報推出的"攜帶文明出國門"系列報道,儲存連日來引發了讀者的廣泛討論。大家達成共識,提升公民素養是今後的"必修課",但用什麼樣的途徑和方式來治癒不文明的"疤",有效提升文明素養,大家各抒己見,引發了一場觀點對對碰。 素養缺失 習慣使然 "我去年去荷蘭的時候發現國人在公共場合總愛大聲喧嘩,周圍的老外紛紛側目。在飛機上,有中國旅遊團聚集在一起吃瓜子、零食,大聲喧嚷,還不停地要求換座位。"大學生吳晨霓認為,這種不拘小節就是文明素養差的表現。 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大三的鄧詩慧也有同感,他在參觀紐約博物館的時候發現,中國遊客的聲音是最響的,其中一對夫妻還因為意見不一發生爭執,吵鬧的聲音在博物館格外刺耳。鄧詩慧覺得大聲喧嘩已經成了很多國人的一種習慣,很多人並沒覺得是文明素養的問題,而是不自覺的"慣性"使然。 "我感覺中國人出境後大部分人都會更加注重文明形象,有的小節問題可能是一種無意識和習慣,比如,說話大嗓門就是我們的民風,我感覺不必苛求。"剛從美國回來的王樓鋒說,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喜歡大聲說話、大塊吃肉,特別是吃飯氛圍熱鬧更能顯示對客人的友好,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 言行禮儀 需要自律 王樓鋒認為國人文明素養的提高要來"硬"的,他在美國商場買鞋子時排隊的人有上百個,也有老外借聊天想插隊,店員看到後就馬上出面制止了,而如果在中國,未必會有人出面制止。王樓鋒前些年去新加坡的時候發現,當地對吐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處罰很嚴厲。他建議,可以制新蒲崗迷你倉完善旅遊管理規章制度,還可以把出境遊客行為文明作為旅行社年度審核的內容,如果出境遊客發生不文明行為,旅行社要負連帶責任。 但我們對採訪對象做了一個統計發現,有六成多的採訪對象並不建議使用法律來約束,"還是以倡導為主,上升到法律層面會感覺缺了點人情味,而且如果有的現象太普遍,常常會法不責�,結果也形同虛設。" 陳默川是持這種觀點的人之一,他建議,出境前,旅遊部門要向遊客詳細介紹文明出游的基本要求、禮儀常識、言行規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有關注意事項,還可以制定一個行為公約,並納入出國禮儀培訓中。陳默川發現,出境游越來越普遍後,許多旅行社圖省事就不再辦這樣的說明會了,所以不少遊客對當地情況瞭解不足,容易出現一些不當行為和糾紛。 行為規範 平時養成 "我身邊一些人在國內沒什麼素質,為了不給中國人丟臉,到了國外反而會表現得很有素質的樣子。"剛剛從尼泊爾回來的陳喬認為,很多不文明行為發生在海外,但根子在國內,一味強調國人在國外的素質還不如注重在國內的行為養成,而行為養成要以教育為本、教育為先。 "一粒老鼠屎會壞一鍋粥,文明的大環境會讓人潛移默化跟著有素養起來。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每個人都要注重道德涵養,激發道德自覺和道德自律。"陳喬這樣建議。 很多受訪者對文明出游有信心, "我認為中國遊客存在的不文明現象是暫時的。因為北京奧運會後,以前不習慣排隊的北京人開始排隊了。上海世博會後,有插隊習慣的上海人也不再插隊了。所以我對此充滿信心。"個信互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方毅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mini storag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