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所謂的基本因素變化

舉兩個例子: Apple 沒有了Steve Jobs 是真正的基本因素變化;聯儲局退市與否則不是。Apple 最近出的iPhone 5c 以及5s,儲存倉已經見到其江郎才盡。兩隻iPhone,一個標榜五隻顏色和便宜,一個標榜香檳金色加快速處理器及相機;甚至iPhone 5s 標榜用指模開機而不須記密碼,搞來搞去都不過是在外形、價格和某些「特殊功能」上作文章。 先別說五隻顏色有多「娘」以致有幾「膠」(真的非常塑膠的感覺,很兒戲),就算真的不計較外形顏色,反正iPhone 一向都可另置保護殼,也因為可裝保護殼,因此大可以選擇不同款式的殼以滿足個人要求,甚至在殼上加貼紙改造,而這些亦所費無幾,又可以自行創作。因此,無論原機是什麼顏色,用家對之興趣實在不大。 以往iPhone 熱潮時,顏色選擇也很少,卻未因而受冷落。至於用指模開機,其實有點兒那個,用家又不是特務,要那麼高度的防禦幹嘛?至於更快的相機就更奇怪;情形和電視機高清(甚至更高清)相似:高清到連演員粉底有幾厚都看得出,意義究竟在哪?相機很快,比手指快N 倍,對於只想方方便便求求其其可以隨手影相的大部分用家來說說,又有什麼作用? 最�命還是高層的態度:這次做了(大家認為)正確的決定。對於一直帶動潮流的公司來說,態度由「我才是最型」變成「大家認為正確」,基本上已經簽了死刑判決書。下下要靠市場顧問和公司委員會做一大堆無甚方向的研究,等完報告才決定,又或者只靠一班技術人員閉門造車搞出來,恐怕是浪費資源和時間。結果不是慢一步就是不對頭。 這時會有專家跳出來:不對,這樣說法不對。做生意要謹慎,要準備充足,要知道用家的需求,要知道競爭對手的定位,然後步步收窄,歸納出大家都「需要」的手機。須知在沒有任何準備下推出,就算成功也只是「符碌」(行運),對於下一次的成功是沒有保證,只會暴發暴敗而已。 此意見原則甚對,然而沒對準Apple 的產品和行業定位:潮的智能消費品。這個行業,由平台、apps、硬件部分( 不論外殼、CPU、鏡頭等等),本身都是周期極短,需要推陳出新的產品。簡言之,是追求「快而準」,而非「沒有缺憾和錯誤」的行業。所謂快而準,除了換代快以外,更要打中消費者還未自我察覺的要求。須知人的喜惡既不可以字面理解,也難以單靠統計去分析,要靠並不準確但直觀的感覺。偏偏這種才能卻不是人人擁有,也不是可以苦學勤修所得到。在Apple 這家公司內,也只有逝世的Steve Jobs才能夠辦到。 siri潛力未有發揮 回想一下當初iPhone 第一代出現之時,機身重、屏幕不比Samsung大、電池耐用性也比Nokia 差、收發弱、連SMS 都欠奉,如果真的拆散逐樣比,作為「手機」的功能近乎不合格,也遠遜其他牌子。但是,靠iOS 平台、靠免費╱低廉的下載歌曲影視、靠大量的免費apps,和靠極為簡單易用的介面,就已經足以掩蓋其他的缺點了。之後逐步把先前缺點改善之餘,在iPhone 4s 開始推的siri,至今仍未有好評,但本身其實算是新嘗試。目的都很清晰:貫徹手機不再只是用來通話上網,而是人類的生活夥伴。 可是,現時管理層的方向,卻只集中在顏色、功能、價格,和沒有犯錯上,而沒有理會繼續發展主題迷你倉最平人類的生活夥伴」上。就以siri 為例,既然能夠在美國境內做到語音搜尋和預約之類的服務,為什麼不在此基礎上繼續發展,在全球其他地區都能做各種預約服務?又或者做到siri 可自行使用一些(已和Apple 合作)的apps 提供各種服務?為什麼siri 的語言系統至今識別力仍有限,對於某些口語和用語仍認不清楚? 此外,除iPhone 和iPad,先前期許過的iTV 及各種智能消費品又在哪�?為什麼只能在iPad 的大小上做文章?然後在外形和價格上吸引新興國家,如中國的這種老橋段,令智能手機市場已淪為商品市場?這可能在技術上有困難,但看到高層缺乏冒險精神,甚至連發布會都跟足和現時管理層格格不入的Steve Jobs 風格,則Apple 在既缺先行者領袖,又未能跟從這行業和Apple 的致勝之道下,這改變是根本性的,是基礎因素改變,就算一再在股價上計算在內,仍不足以完全包含未來盈利能力的減弱。這才可能形成較長的下降趨勢。 至於說聯儲局退不退市本身不是基礎因素的改變,關鍵不在於注入銀行體系的錢多少和利率高低的問題,而是聯儲局本身運作的方式,以及其工作目標都沒有出現根本變化的問題。只要聯儲局繼續通過公開市場運作,以達到同時維持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脹及失業率的目標的話,則變化只是貨幣的供應量,而非決定供應的標準,是量變而非質變。在這種變化下,只要根據已知的資料做分析,找尋不同變量的關係,則不論通過長短倉還是衍生工具買賣,均可以用很短時間就讓銀行和參與者對�風險,甚至影響股價變化向�對自己有利的倉位。簡單說,即是價格很早和很快已經能夠包含這種預期變化。 那麼,加息又算不算基礎變化?也不算。加息這措施本身欲遏制的東西的根源,即由科技或社會體系變化所引發的經濟復蘇及相應的通脹,則算得上是基礎變化。例如由尼克遜廢除金本位、列根減少政府對工商界的監管,剛好配合上電腦和科網潮的近30 年變化所帶來的經濟大牛市。這種情況下利好的因素得以持續甚至增加,令價格無法完全包含未來變化,這才令價格呈現上升趨勢。 薩默斯墮馬反映人心 以現況而言,美國反而是政府政策可引起基礎因素的變化。當中一大表徵是受美國總統奧巴馬信任,卻不受其他政客歡迎,主張減稅減開支甚至減少貨幣供應,讓經濟「自然好」的人薩默斯Larry Summers宣布不角逐聯儲局的主席的消息反而非常根本。由於奧巴馬似乎對經濟如何結構和變化不熟,其信任之人影響頗大。薩默斯就是其信任的人,現在卻「出師不利」,證明其相關的經濟政策不得到國會議員和其他人的心。 至此其他的人選,至今為止看,不是同意繼續泵錢規模的一派,就是同意通過政府的財政政策將泵出來的錢散入市場的人。後者的影響可以跟隨政策需要維持數年,並改變自奧巴馬上台以來企業經營沒有表面看那麼風光的問題,而改變資金流向。這種情況下,同樣不是短期價格變化就可以左右得了的。 其他如中國在上海設立自貿區,以及將來的資本賬開放,就更不是短期價格變化一次過能夠完全消化掉。這些因素才是基礎因素而非路邊社新聞,也更值得注意。 本欄逢周二刊出《信報》博客: http ︰//forum.hkej.com/user/2971 陳大為dtwchan@yahoo.com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