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節假日混亂:權力膨脹與文化缺失
中秋剛過,文件倉國慶節緊跟著又來到,所以就讓原本每周兩天的法定休假徹底沒了規矩:"上3天休6天、上6天休1天、上2天休7天……16日起工作進入混亂狀態!"如此胡亂休假,有人歡喜有人愁。從來�口難調,如此明擺著不討好的事情,國務院假日辦的官員為什麼還自討苦吃,沒事找罵? 在中央政府層面,專門設置一個不幹別的活,只管將好好的周末休息整得面目全非的"辦公室",明顯屬於"中國特色"。本來嘛,法律已經規定勞動者一年中有哪些休息日,該休就休,該工作就工作,碰巧周末同法定假日連到一起,那就一起休假,既自然且方便。最多因為緊挨著,但沒連上,那調整一天,公�也不會太計較。誰知道從發明"長假黃金周"開始,假日辦好像一發而不可收,亢奮異常,非得把每個節日哪怕再"前不逢村,後不著店",也要同雙休日給"勾搭"在一起,直鬧得雞飛狗跳、怨聲載道也在所不惜。 如果設身處地為這些公務員想想,也不難明白,身在"辦公室"之內,如果完全聽日曆和法律的,一點不折騰,那年底總結怎麼寫?能不打自招說"什麼事情都沒幹"嗎?納稅人花錢養的衙門,不折騰納稅人,豈不讓他們白納稅了?那才真正讓勤勞敬業的官員於心不安。 何況,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無論是否有機會尋租,光是有權力可以施展,能把全國公�整得暈頭轉向,就讓人特別感受到"有權的幸福,沒權的痛苦",不然怎麼會年復一年,讓節假日調休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混亂,越來越不像人過的日子?如此胡鬧,除了解釋為權力瘋狂膨脹而超出常情常理,還能有什麼其他什麼更好的說法? 當然,假日辦不是沒有解釋,據說調整節假日只是"推薦",並非強制。這聽上去夠寬容的,只是企業即便不願調休,但只要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特別是各類市場接到"推薦"後都參照執行了,那些想不調休的存倉業能頂得住嗎?當大家都休了,你不休也幹不成活時,推薦不就成了強制? 政府如此無視法律的明確規定,把作為國民權利的休假隨意調整,目的之一是為了刺激旅遊消費,因為假期時間越長,旅途越遠,個人掏錢越多,拉動內需效果越好。只是真要讓老百姓增加消費,提高生活品質,還有更簡便的方法,無論像澳門那樣,將財政收入拿點出來,讓民�"同喜",抑或像發達國家一樣,切實推行帶薪休假,都能產出更明顯的內需增長效果,為什麼不用呢?須知這假日期間多休息的每一天都得從被打亂的工作時間中找補回來,就像旅遊中花費的每一元錢都得從日常生活中省下來,"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什麼不同全國人民商量著辦? 人類社會的節日在單純身體休息之外,原有許多文化功能。比如,國慶節本來是一個向民�傳遞國家信息的儀式,在越來越強調"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的今天,為什麼不多設計些有助于公民強化國家意識的活動,而要將大家驅趕到人山人海的旅遊景點去呢?難道所有國家儀式都搬去深山峽穀舉行了,如同封禪?至於新近設立的傳統節日如清明、端午和中秋的休假,都具有特定的價值觀內涵,在迫切需要弘揚祖國文化的當下,為什麼不開發一些為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和儀式,卻只顧從民�擠成一窩的窘態中打撈"黃金"?曾幾何時,韓國人搶注了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端午祭",讓國人急得不行,等自己有了法定節日端午節之後,卻又貶之為"購物節",同別國保護"文化遺產"相比,這境界高低不是清清楚楚了嗎? 現在可以參加"國考",能當上國務院直屬機構公務員的必定都是高學歷人員,其中肯定有不少博士。可是,不管什麼節日,一律向著"旅遊節""購物節"靠攏,如此情狀要是被人譏諷為"有知識,沒文化","窮得只剩下錢",不知道有什麼辯解理由? 作者為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 儲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