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全國版) - (西樵:如何讓世界來瞧一瞧
□吳江小鎮震澤堅守桑蠶文化,迷你倉"一根蠶絲"串起農業、工業、服務業□"嶺南六寶"齊聚于此,西樵正在以文化引領"產城人"的融合之路桑田阡陌,采桑女挎著籃子,摘下柔嫩的桑葉。蠶食桑青,吐絲成繭,然後抽繭成絲,再織為絲綢……這一組黑白鏡頭,是1923年12月美國絲業代表團考察震澤絲經業,國外攝影記者用鏡頭記錄下的震澤人民種桑養蠶的全過程。直至今日,江南五大桑鎮之一的震澤,仍舊堅守桑林蠶事,向著"創意休閒蠶絲古鎮"的目標進發。在南海西樵鎮七星村,依舊有嶺南水鄉少見的桑林。這裡是西樵山下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1972年,地處西樵山南麓的七星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為"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震澤與西樵,在桑林蠶事的基礎之上,兩者均發展成為中國紡織名鎮,同為省級歷史名鎮,並正在通過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創建中國歷史名鎮。江南小鎮震澤在歷史中尋瑰寶,以文化引領的造城之路,或可以為同樣在實踐文化造城的西樵提供一些借鑒。●撰文: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吳曉芳 後方聯動記者 張素圈1打造"絲綢之路"震澤試圖利用一根"絲線"把古鎮游、生態游、工業游串聯融合起來。"四方來客到震澤,體驗的是一條絲綢之路。"震澤鎮鎮長陸斌說。"一湖天堂水,千載震澤絲"這是震澤今年新擬的對外宣傳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中間有個吳江,震澤就在太湖邊上,"震澤"一名原本是太湖的別稱,它是蘇州市吳江區的西大門,與湖州小鎮南潯接壤,古有"吳頭越尾"之稱。據記載,這裡的老百姓種桑養蠶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唐代詩人陸龜蒙"桑柘含疏煙,處處倚桑箔"、"盡趁晴明修網架,每和煙雨掉繅車"的詩句正是描繪千年之前震澤農戶栽桑育蠶、繅絲織綢的蠶事盛況。清光緒六年,震澤一帶出口輯里絲達5400擔,占全國生絲出口總量的十五分之一。清末,震澤人將輯里絲加工搖制成輯里絲經出口日本和歐美,絲經業盛極一時。1923年12月11日,美國絲業代表團一行8人來震澤鎮考察,鎮絲經行在此與之交流。中國絲業走向世界、為全球關注的歷程中,小鎮震澤的身影不可忽略。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較多舊時種桑養蠶業發達的區域逐漸放棄這一傳統產業。蠶桑掩映的水鄉風情日漸淡出中國鄉村的視線。"上世紀70年代,我們還曾經到廣東去學習交流。"原震澤鎮副鎮長朱學明說,這裡的人們幾乎與絲不能分開。"越是較早工業化的地方,越把傳統行業給放棄了,嶺南一帶,以前也有好多地方是桑田阡陌,水鄉風情,後來經濟一發展,這些景象逐漸消失了。"而在震澤這個小鎮上,卻依舊保留著8000畝的桑田。在20多年前,震澤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蠶絲被產業,現在這裡被稱為"中國蠶絲被之鄉",有100多家蠶絲被企業,年生產規模達到300萬件,銷售額10億元以上。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震澤濱臨太湖,有著發展蠶桑業獨特的地理優勢,這一方老百姓正是由此富裕發展起來的。"震澤的城市、產業與人都繞不開這一根蠶絲。"朱學明稱。去年,江蘇省提出振興蘇州絲綢的號召——"蘇州絲綢是蘇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在蘇州絲綢振興夢中,震澤也迎來了大好機遇。據悉,震澤明確戰略目標"三產繞一絲,一絲興三業",將利用好自身寶貴的資源,利用一根絲線把古鎮游、生態游、工業游串聯融合起來。"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讓四方來客到震澤,體驗的就是一條絲綢之路。"震澤鎮鎮長陸斌如是稱。2最好的土地留給蠶絲文化震澤將在8000畝桑田的基礎上,繼續把最好的土地、最好的水面奉獻給蠶絲文化產業,劃定寶貴的濕地公園片區,打造蠶絲文化產業創意園。現代人再來看種桑養蠶,仿佛已相當陌生,震澤將通過"絲文章",拉近人們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距離。震澤將在8000畝桑田的基礎上,繼續把最好的土地、最好的水面奉獻給蠶絲文化產業,劃定寶貴的濕地公園片區,打造蠶絲文化產業創意園,種植千畝桑樹林,人們可以在此觀看桑女、蠶農的桑田蠶事,小朋友也可以近距離與蠶寶寶親密接觸。依靠豐富的企業資源,來到這裡的遊客也可以前往蠶絲企業參觀各具特色的展覽廳,與蠶文化進行全面接觸。在古韻清幽的水鄉古鎮上,絲元素又將穿插其間,鎮上的寶塔街上,按照編制完成的4A級景區規劃,將在老街上恢複古時絲行滿街、商賈盈門的繁榮景象。讓絲綢文化之旅在古鎮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成為中外遊客"必到必購"的著名景區。震澤利用濕地寶貴資源擴大桑林面積,紡織名鎮西樵同樣在做著賦予桑林蠶事新內涵的動作。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為"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的七星村,已種植了大約4畝左右的桑林,復原桑基魚塘的風貌。西樵是紡織之鄉,素有"廣紗甲天下"之美譽。西樵紡織業始發于五六千年以前,上世紀80年代形成"千家廠、千家店、萬台機、億米布"的產銷規模。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陳�沅,在家鄉西樵創辦了中國繅絲業第一家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繼昌隆繅絲廠,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的標誌性事件。漁耕粵韻是"文翰樵山"中最具個性代表的元素,南海西部也正在打造漁耕粵韻文化品牌,西樵正在籌建一個超過1600畝的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七星村的桑林種植正好提供了展現南紗文化的實物載體。中國桑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但是由於工業化的發展,這一傳統產業遭到嚴重的破壞。陸斌稱,"我們在這裡建蠶絲文化產業園,發展休閒體驗游,正是為蠶絲文化的繼續流傳搭一個平台,即便未來因為經濟快速發展,這一產業沒落被淘汰,在很多地方再尋不來一片桑林,蠶桑文化卻可以以一種新的形式繼文件倉留下印記。"3"保護是最好的開發""粉牆黛瓦、樸素寧靜的千年古鎮,似乎只可能存在夢境中。我到了這裡,才發現原來這些景象不是夢。"吳江震澤,南海西樵,一南一北兩個歷史文化名鎮,不約而同地選擇在文化引領的文章中推進彼此的城鎮化。"文翰樵山最嶺南。西樵的石器文化、理學文化、儒道釋文化、狀元文化、龍獅文化可以說就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如果要找一個能代言嶺南文化的地方,唯有西樵能挑起重擔。"長期關注西樵文化發展的西樵市民莊木山說。按功能劃分片區,震澤則分為中心城區、科技工業園區及農業生態綜合開發園區三大片區。"鎮區城鎮化主要是古鎮的城鎮化。"陸斌說。這一表述意味著震澤的城鎮化中文化這一篇文章份量沉重。"以前有看到過畫家筆下的震澤,粉牆黛瓦、樸素寧靜的千年古鎮,似乎只可能存在夢境中。我到了這裡,才發現原來這些景象不是夢。"今年剛從武漢大學畢業的小劉一到震澤,就為小鎮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動。"有國道行經的古鎮,能有這樣保護程度的不多。"朱學明如是稱。雖然曾經也走過古宅拆除的彎路,但全鎮留下的國家、省、市等各級文保及文控單位就有35處,傳統明清建築規模更是達到了3.5萬平方米,而且這些古建築的完好程度達到了85%。水鄉市鎮景觀早就被搬上《林家鋪子》等電影銀幕上。朱學明是震澤攝影協會成員,他說:"常常有攝影界的朋友來到這裡,感嘆江南水鄉還能有這麼一個富有古樸韻味的小鎮。""我們要爭取拿下中國文化歷史名鎮這一國字號招牌,以更好保護古鎮。"陸斌稱。按照規劃,震澤古鎮將基於歷史原貌,不會大拆大建,為了還原更古樸的風景,古鎮還設計將露在街頭的電線杆通過埋地來減少視覺汙染。與此對應,西樵的文化造城同樣依循"保護是最好的開發"的原則,保護古建築、古文物不拆不動。比如在原址上重建三湖書院,是在文化古跡的形態上做"減法",不增加一平方米建築;還要在文化的精神上做"加法",與中山大學合作共建的嶺南文化研究院落戶其中,引進學者拓展其內涵。4蠶農的三重身份"將來震澤的蠶農是一個多重符號的人。他種桑養蠶,身份是農民,又屬於蠶桑農業公司的工人,在旅遊業發展當中,他也成為旅遊的一部分。""打造地方特色旅遊,地方百姓肯定是受惠的。古鎮環境現在好很多了。"震澤古鎮百年老字號"仁昌順"制糕點的阿婆如是稱。震澤古鎮明確打造成蠶絲文化古鎮時,政府對該區域內垃圾桶、標示標牌、交通引導、休閒坐椅等基礎設施投入升級。中國的城鎮化過程,百姓"被上樓"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地方發展水鄉古鎮游,是讓枕水人家脫離原來的環境住上新的樓房,再修復翻新舊宅、提升環境,整體開發後再引入商家,全然變成商業街。震澤發展古鎮旅遊,堅守原著居民仍舊原地居住不搬遷。"城鎮化不能簡單理解成用新樓取代舊宅。"陸斌認為。枕水人家的生活風貌是與地方環境特色密不可分的,不可以將城鎮化簡單理解成物理空間的改變,而不關注人在城鎮化中的提升。"原產地文化,是最具特色的生命力。我們要將絲文化滲透到百姓生活生產當中去。將來震澤的蠶農將不僅僅是一個農民,他是一個多重符號、復合型的人。他種桑養蠶,身份是一個農民,而他又屬於蠶桑農業公司的員工,身份是一個工人,在旅遊業發展當中,他也成為旅遊的一部分,他的種桑養蠶,又體現著一種表演,成為一種可以對外傳播的文化產品。"在打造蠶絲文化古鎮的文章中,既推動本土城鎮化的發展,又將提升震澤老百姓的素質。"老百姓由於參與進旅遊產業,衛生意識也主動提高,其形象、談吐的素質都相應會有提升。"陸斌認為。目前,震澤已對蠶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進行了梳理整合,依托舉辦六屆的太湖農家菜美食節,震澤鎮被授予"中國太湖農家菜美食之鄉"稱號,並在震澤設立"中國農家菜研發基地",在古鎮中建成了太湖農家菜展覽館。"接下來我們還會提供更多的機會,撬動民間美食資源,讓老百姓受惠于蠶絲古鎮的打造。"陸斌表示。■震澤簡介震澤,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中間有個吳江,震澤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西南部,與浙江省南潯毗鄰,古稱"吳頭越尾"。總面積96平方公里,總人口6.7萬人。這裡毗鄰太湖,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農副產業發達、栽桑養蠶,歷史悠久,為江南五大桑鎮之一。如今成為"中國蠶絲被之鄉"的震澤鎮共有蠶絲被生產企業近百家,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蠶絲被這一傳統行業,已被打造成了震澤響當當的一張名片。■微議@南海趕潮人:很巧合,這兩天我正策劃去吳江走走,但不是震澤,而是邊上的七都。震澤的絲業,發揮好了農業的多方面功能,實現了農業的"一、二、三"全產業經營,也順應了生態文明的潮流。反觀西樵,人文資源有餘,生態環境不佳,經營利用不善,長遠規劃欠缺,潛力巨大。你去西樵山腳下看看,就知道這生態環境的問題了,這空氣,這河水,這泥土,蠶桑的成活都成難題,這恰恰是蠶桑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珠三角徹底絕跡的原因。經營利用不善,則是缺乏對現有人文歷史資源的整合,缺乏深度挖掘和利用,無視比較優勢,胡亂生搬硬套,過度短期化和淺層化。@廣東樵山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文翰樵山最嶺南。西樵的石器文化、理學文化、儒道釋文化、狀元文化、龍獅文化可以說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如果要找一個能代言嶺南文化的地方,唯有西樵能挑起重擔。西樵現在不發力,更待何時?趁著一股衝勁勇往直前吧。要不到時黃花菜都涼了,談何發展,談何創新呢?圖片說明:江南五大桑鎮之一的震澤,仍舊堅守桑林蠶事,向著"創意休閒蠶絲古鎮"的目標進發。 震澤鎮政府供圖;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