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百細華僑公學華文教育奇葩

老撾有7 所華僑公學,mini storage分布在萬象、琅勃拉邦、占巴色、沙灣拿吉、川壙等省。當記者走進占巴色省的百細華僑公學,悠遠馥郁的中華文化和治學氣息如春風拂面。歷經84 年風雨,湄公河畔的百細華僑公學已根深葉茂,堪稱老撾華文教育奇葩。在百細華僑公學新學期開學的日子,記者走近學校,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濃郁的中華文化氣息。門楣上的「華僑公學」四個行楷大字,白底紅字,遒勁有力,法度嚴謹。校園入口的石坊上,鐫刻�毛澤東的書跡: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校園屬四合大院格局,樹翠花繁,球場平整,禮堂隅東,教舍南北對列、儼然有序,學生熙熙攘攘,黑板上抄�《感恩歌》,牆上張貼�用漢語撰寫的「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等箴言警句。老撾籍學生佔8成巴色中華理事會會長陳華介紹,老撾亦稱「寮國」,百細,即占巴色省的省城巴色,華人到百細安家落戶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百細華僑華人,以潮州人和客家人居多。1929年,百細的華僑合力創辦了百細華僑公學,成為老撾第一所華文教育學校。抗日戰爭時期,旅寮華僑驟增至2.5萬人,百細華僑公學成為完全小學,並試辦幼兒園。1955年,正式開辦初中。經過84年的發展,如今發展成為集幼兒、小學、中學教育為一體的華文教育學校。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校學生曾一度達到1700餘人,吸引了泰國、柬埔寨等地的學生來求學。29歲的譚方玲祖籍廣東台山,任百細華僑公學幼兒園園長,她告訴記者,學校目前開設有幼兒園、小學、初中及高中,學生580人,其中老撾籍佔80%,老撾華僑佔15%,越南華僑佔5%。學生畢業後,約有5%會選擇到中國留學,一部分會選擇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留學。因為屬於私立學校,老師工資需要靠收取的學費來發放,但入讀的學生依然絡繹不絕,譚方玲認為,這緣於老撾與中國的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大約從1994年開始,來老撾做生意的中國人開始日益增多, 「掌握漢語的學生通常就業情況比較好。」「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也可以分期付學費儲存」中國派教師到校「占芭色華僑技術學院」與百細華僑公學一牆之隔,校長陳欽興是從泰國回來的老撾華僑,他說自己很看好老撾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 「毅然投資創建了這所技術學院。」陳欽興回憶自己在百細華僑公學裡讀書的五年時光,「最苦是1975年,沒有老師,課本都是自己拼出來的。」1975年,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約有90%的老撾華僑出國另謀生路、四海為家」,來自台灣的教師亦紛紛離校返台,1984年,更遭遇當年小學畢業生僅20人的困境,公學一度師去生乏。1991年8月,中國國務院僑辦首次向百細派遣華文老師,中斷十餘年的初中教育才得以恢復。同時,70年代離開老撾後旅居法國、美國、澳洲、加拿大、泰國等世界各地的老撾華僑,事業有成之時不遺己力反哺母校,修繕校舍、資助教育基金,巴色華僑公學迎來了春天。2001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羅幹,在親臨學校視察後,高度讚譽了海外僑胞心繫中華、興學助教的善舉。「目前,公學裡不僅有老撾政府公派的10位老師,也有國家漢辦(中國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派來的老師。」譚方玲介紹。老撾興起漢語熱在百細華僑公學成立後,1932年,川壙華僑學校成立,1937年,萬象寮都公學成立,1939年,他曲寮東學校成立,1940年,素旺崇德學校成立,1944年,琅勃拉邦華僑學校成立。走進琅勃拉邦華僑學校,9歲的老撾籍學生威里萬正在和同學們在遊戲,她的父親告訴記者,他把女兒送來學習華文,是想讓女兒今後到中國去留學。據了解,該學校由琅勃拉邦的華人集資建成,雖然每個學生每月收取學費12萬基普(約118港元,老撾公務員剛入職時的工資約有1000港元),還是吸引了很多老撾學生前來。該校從2006年起,開設了漢語進修班、補習班,吸引了很多成年學生。該校校長林紹能把「華文熱」歸結為旅遊業熱潮的帶動,「特別是春節、國慶黃金周長假,自駕車來老撾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老撾人學習華文的熱情漸漸升溫。」本報記者蓮子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