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區域發展新引擎呼之欲出 打造“中四角” 挺起中國經濟“腰身”

□本報記者 毛萬熙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自存倉我國已經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為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重點打造"腰部經濟"的藍圖呼之欲出。京津冀、長三角等"龍頭"已高高昂起,經過多年西部大開發,成渝、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龍尾"也已激活,整條"中國巨龍"舞動起來的關鍵在於中部省份構成的"龍腰"的活力。未來鄂湘贛皖應進一步破除壁壘、聯手打造"中四角",讓"中國龍"挺起腰身。"中四角"規劃呼之欲出專家認為,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確定了未來城鎮化以城市群為發展動力的方向,規劃中的城市群將從基本建成、正在建設、潛在城市群三個層次推進。預計正在建設的城市群中有4個落在鄂湘贛皖構成的"中四角",包括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塌陷的中部"將迎來崛起時機。"中四角"即長江中游城市群,以中國內陸最大城市武漢為中心城市,長沙、南昌、合肥為副中心城市,以浙贛線、長江中游交通走廊為主軸,向東呼應長江三角洲,向南遙望珠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包含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共29個城市的中部經濟發展區,又稱"中三角"。高層提出中部地區、長江流域是縮小區域差距的突破之地,並明確安徽要加入長江中游城市群。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均坐擁長江黃金水道,彼此有良好的合作發展基礎。今年初,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首屆會商會上,以合肥為代表的皖江城市帶(現屬江淮城市群)宣佈加入"中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涵蓋範圍擴圍至40個城市,變身"中四角"。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四角"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第四極。區域內有二線城市武漢、長沙,三線城市合肥、南昌,四線城市宜昌、岳陽、襄樊、株洲、九江、蕪湖等,這些城市有稠密的人口和較為齊全的產業結構,這是除北上廣三大城市群外其它城市群所不具備的優勢。按照國家發改委給出的時間表,在今年年底之前,鄂湘贛皖四省按照"自身角度為主,兼顧其他三省"的原則各自制定規劃草案,並提交國家發改委;明年6月國家層面將綜合四省的方案,出台總體規劃草案。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認為,以前"中四角"只是在省級層面呼籲和推動,事涉多省,事倍功半,現在由國家發改委�動規劃編制,頂層設計必然事半功倍,預計發改委還會有更多實質性推動舉措。四省一體化構建平面合作據悉,四省已開始初步合作。四省省會簽訂協議,將共同謀劃區域發展戰略,共同推進工業分工合作、內需發展和區域開放市場體系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共建文化旅遊、公共服務、社會保險平台。如何形成以共同利益為紐帶的經濟共同體,考驗的不僅是熱情更是智慧,中部四省聯袂崛起仍任重道遠。一直以來,中部合作被認為存在先天不足的症結:結構鬆散、經濟同質度高、互補性不足等。湖南省社科院前院長張萍表示,單從湘鄂贛三省來看,資源互補性弱,在產業發展方面,相互爭奪項目,競爭大於合作。不過,同質性並非不可彌補。湖北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表示,同質性意味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接近,這是一個經濟區形成的基礎之一。雖然對開展區域合作不利,但可以破解,關鍵是未來各省準確認識自身特色和優勢,實施差異化的發展,加強產業鏈合作,在產品結構中錯位發展。彭智迷你倉舉例說,汽車產業都是四省重點發展的產業,目前要談整合併不容易,但可以在組建產業聯盟、共同開發汽車零部件等方面加強合作,通過市場競爭,各省逐步從全產業鏈上縮小戰線,精工細作產品細分市場,各自重點發展重卡、轎車、皮卡、電動汽車。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也認為,最好的合作模式是聯盟。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跟長三角、珠三角不同,發達地區有龍頭城市,是梯度合作,而中部是平面合作。"大家都是兄弟,都非常急迫。"具有同質性的產業談合作很難,最好先從服務業上合作,製造業、文化、旅遊都可以搞聯盟。秦尊文建議,在推進四省一體化進程中,可從簡至難,先遵循市場規律開展一些有基礎的項目合作,諸如旅遊、交通等,然後向難度更大的產業一體化和工業互補等方面延伸。由此衍生開去,四省產業合作的空間其實很大。彭智敏列出三大對接點:一是基礎設施產業,如水利交通能源通訊等方面,市場需求大,相互投資、施工大有可為,如葛洲壩集團投資湖南南山風電、參與湘江航電樞紐建設;二是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如湖南企業隆平高科等在武漢設立分公司;三是製造業,如華新水泥在湖南株洲、婁底、郴州、永州、岳陽等地建設生產基地。破除壁壘打通"任督二脈"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制約"中四角"發展的因素還比較多,下一步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從交通與體制機制上改善區域的合作環境。安徽省人大代表管兵提出,區域內市場開放環境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差別還比較大。四省經濟要融合發展,首先要破除行政壁壘,開放市場,打造公平的貿易環境。彭智敏表示,下一步四省應消除壁壘,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加強產業發展、市場建設、社會服務等規劃對接,建立不同層級的合作機制,如四省年度會商機制、省會城市協商機制、毗鄰地區合作推進小組等。在更為引人關注的產業與經濟方面的合作機制方面,彭智敏建議,四省共同建立產業轉移承接機制,依托優越區位條件,在內部合作的基礎上,共同爭取國家政策,共同加大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力度,提升"中四角"產業綜合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合肥市發改委紀檢組長牛和湘表示,四省省會將互相開出更加優惠的政策條件,為投資開闢"綠色通道"。另一抓手則是交通,四省路網要打通"任督二脈"。安徽省人大代表張超指出,"要想富先修路"仍然管用。四個省都有各自的旅遊、文化資源,如果路不通,便不會有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以及就業的帶動。各地應當加大鐵路、公路、航空等方面的進一步互通,實現交通信息共享。一方面,四省經濟圈內需建立快速交通。牛和湘表示,合肥到南昌、長沙還沒有通動車,將是擺在四座城市面前的第一個重要議題。江西省政協委員查偉雄認為,雖然南昌、武漢、長沙、合肥有高速路網相連,但省會城市各自經濟圈仍存在快速交通的真空,建議規劃岳陽-南昌、鹹寧-南昌、九江-長沙高速公路,加快建成新余-武漢高速公路,結合九江-長沙鐵路規劃完善中部四省經濟圈腹地快速交通網絡。另一方面,需做好各省交界處的聯通。湖北省武穴市市長郝勝勇提出,皖鄂贛交界處要建交通網。鄂東處於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交界處,目前亟需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將麻武高速、武英高速、黃黃高速、杭瑞高速連接起來。除了鐵路公路,四座城市還都通過不同的水系直通長江,水上航線的開闢也將是四省省會共同發展的先行之作。湖南省人大代表黎光和提出,應力爭儘快形成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以長江航線為支撐,"中心放射、外圍成環"的城市集群綜合交通格局。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