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新加坡

財經人物新加坡建築業的老字號——許兄弟集團(Koh Brothers),迷你倉成立至今已有47年。從一個建築商到發展商,它經歷了一個轉型和多元化的過程。身為許兄弟集團董事經理兼總裁的許慶祥,雖然出身工程師,但對於設計也很有興趣。集團這些年來發展的房地產發展項目,許慶祥都強調必須要有各自的特色,打出一個新名堂。@趙愷健kjcheow@sph.com.sg小學二年級時的某一天,從事建築業的父親說要帶他去工地,他興奮得整晚睡不著覺,期待隔天一早跟父親到工地大開眼界。當時父親的公司正在武吉知馬一帶進行"挖龍溝"的工程。到了工地,他看到大人們在工地忙著工作,自己就拿著一個小鏟子在旁邊翻松泥土,一起"參與"項目的建設,覺得很好玩。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家族生意。也開始接觸建築行業,並愛上這個行業,與它結下不解之緣。他就是許兄弟集團(Koh Brothers)董事經理兼總裁許慶祥(51歲)。有了第一次的工地經歷,許慶祥此後經常出入工地,同工人一起吃飯。從小他就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庭,覺得工人就像他的兄弟,他們有困難就要給予幫忙,一起想辦法解決。如今在公司里,許慶祥都要求員工稱他為"Francis",而不要稱呼他"Mr. Koh",因為他覺得這樣比較親切,更有大家庭的感覺。不過,當他逐漸長大後,公司員工對他的態度開始轉變了,對他更客氣,讓他更加意識到自己是老闆兒子的這個身份。許慶祥於是決定嘗試替別人打工。他在新加坡理工學院念書的時候,利用學校假期到一家塑料工廠當臨時工,負責運輸的工作。雖然必須經常加班,但他樂在其中。從理工學院畢業後,他到英國伯明翰大學修讀土木工程系,學成歸來後,于1987年加入集團。許慶祥受訪時說,自己念土木工程系,並不是父親的意願,也不是為了加入公司而刻意去選修。他坦言從小耳濡目染,自己喜愛上這個行業,覺得建築物看得見摸得著,建成後很有成就感。以特色吸引買家他本身雖然是工程師出身,但對於設計也很有興趣。對於集團這些年來參與的房地產發展項目,他都強調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並力求創新。他說:"我們想要做的是一個精品發展商,最多同時發展兩三個項目,不求多,但每個項目都要有主題、特徵,要引領潮流,開創新的趨勢。我們不要求多,但要求做一樣東西就要做到最好。"許慶祥要求每一個新項目都有新意。新項目展開前,他會與員工一起討論,集思廣益,將各種創新點子融入新項目。他本身也經常到國外參加各種與建築設計相關的展覽,引進新概念,加以改進。例如,他在日本看到智能馬桶的自動洗滌系統,覺得非常方便,就決定引進,集團最新聯營發展的龍之居(Lincoln Suites)項目,就裝有這種智能馬桶。此外,Bungalows@Caldecott項目也裝有太陽能電池板。許慶祥說,雖然太陽能電池板相當貴,投資回收期很長,但是他們決定為買家吸收成本,讓買家從中獲益。這個項目還獲得公用事業局批准安裝節約用水系統,每家每戶有一個兩平方米的蓄水池專門收集雨水,住戶可以用來澆花、洗地等。2003年推出的共管公寓項目星園(Starville),則是本地首個擁有觀星天文台的私宅項目。Parc Olympia的設計就以體育為主打,配有各種體育設施與跑道,以吸引愛好體育的置業人士。太陽廣場也是使用了向日葵作為主題,商場本身也是黃色,給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記者問他,你最喜歡的項目是哪一個?許慶祥說:"我都喜歡,但沒有一個最喜歡的項目,否則下一個項目就不會再進步了。"不介意集團未來由專才管理從許哲銘到許慶祥,如今的許兄弟集團,已經是屬於第二代人掌舵的家族企業了。訪問時談到許慶祥本身對於家族企業的看法,他說自己不介意集團未來是由專才來管理,不一定非要由家族的人來管,最重要的是許兄弟集團可以繼續發展。他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上市。我覺得上市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對家族生意來說,因為通過上市,無形中你會設立一個管理機制,確保公司不是人治而是法治。"如今還在集團管理層里的許家第二代人數也不多,除了他本身,還有他的弟弟許慶雄,負責管理酒店生意。許慶祥說,隨著家族生意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甚至到以後的第三代,家族生意的色彩已經淡一些,這也是一個必要發展的方向。他表示,隨著家族越來越大,人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大家都涉及公司業務,就會產生一些問題,因此公司就需要更多專才來打理。他說,公司上市後,企業監管無形中會對公司進行約束,什麼應該做與不應該做,都有一套準則。許慶祥的兩個兒子分別是21歲和20歲,前者已經服完兵役,正準備前往英國的大學念土木工程系,小兒子則在服兵役。22歲的女兒正在英國念法律。許慶祥說兒子念土木工程系,並不是他要求的,他自存倉是建議孩子選擇比較專業的科系就讀。孩子在假期時,偶爾也到工地看一看,但是孩子以後是否會加入這個家族生意,他表示自己並不強求。詢及集團的接班人計劃時,他表示自己還年輕,公司也尚未有指定的接班人。不過,他不諱言,由於自己經常到外國出差,天有不測風雲,萬一自己發生什麼意外,董事會會暫時負責管理公司與選擇適合的人選擔任新的總裁。他相信,公司的未來,更重要是在於確保公司的延續,而非堅持由家族內部人員管理,甚至是否要繼續做一個建築商或發展商,也是其次。許慶祥表示,"市場中唯一確定的,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自己帶領公司的轉型和多元化,也是為了更好地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他說:"50年後,誰知道許兄弟的方向如何走呢?諾基亞一開始是做鞋子的,並不是做手機。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無法預知市場的未來,集團下一代的方向,就由下一代的管理層來決定。"有人問我,現在房價是否已經很高了?我反問他,這是跟以前比,但是跟以後比呢?你現在覺得十年前的房價便宜,那麼你十年後還會不會覺得現在的房價貴?我也會告訴他,以前一直在等房價掉的人都後悔了。你不要成為後悔的人,要成為高興的人。——許慶祥業務多元 分散投資作為新加坡建築業的老字號,許兄弟集團成立至今已有47年。從一個建築商到發展商,它經歷了一定的轉型和多元化的過程。如今,集團發展的�多房地產項目,都以各種生活方式和特色吸引買家,打出一個新的名堂。許慶祥表示,許兄弟集團目前旗下業務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建築與建築材料、房地產發展,以及休閒和酒店。在這三者當中,依然是建築與建築材料占集團營收的最高比例,超過六成,而房地產發展占兩三成。除了許兄弟集團這個品牌,房地產業務和建築材料業務則分別是通過許兄弟發展私人有限公司(Koh Brothers Development)與青白集團(G&W Group)這兩個品牌在經營。為什麼進軍房地產業?許慶祥說:"建築行業周期風險高,建築材料也一樣,所以我們需要多元化。當時我們要找一個跟建築有關係的行業,但又不用承擔一樣的周期風險。即使建築行業受到衝擊時也不會受影響,可以達到緩衝、互補的作用,房地產業是最好的選擇。"他回顧說,父輩在上世紀80年代嘗試進軍房地產業,在1984年買下一棟商業大樓,誰知道1985年經濟不景氣,資產估價大降,導致大家的信心有些動搖,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進軍房地產行業。直到1992、93年的時候,有人向集團提議合作,對方出地,集團負責建築,建了四個有地住宅單位。這也是集團在房地產發展行業所賺到的第一個100萬元。集團的房地產發展業務,從此起飛。業務的多元化包括持續找尋不同投資機會,包括長遠投資和短期項目,前者是擁有經常性收入,而後者則是把建好的賣掉就獲取現金。商場、酒店和服務公寓能夠為集團帶來穩定的經常性收入。集團目前擁有一家酒店和一棟服務公寓,分別是位於中央商業區的萬富大酒店(Oxford Hotel)與武吉知馬路的Alocassia服務公寓。集團在90年代也曾在越南胡志明市發展一家酒店,不過如今已將該酒店脫售。集團旗下也擁有一座商場,是與喜敦控股(Heeton Holding)聯手發展的太陽廣場(Sun Plaza)。與國外建築商激烈競爭許慶祥認為,公司面對的最大挑戰,依然是競爭。他說:"經濟局勢瞬息萬變,建築業競爭很激烈,不但要和本地公司競爭,還要和國外的建築商競爭。"他也表示,建築業需要響應政府號召,需要提高生產力,不過要做出改變並不容易,一些工作習慣和程序,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輕易改變。如今,許慶祥過半的工作時間都在工地上度過,他表示自己也需要重新考慮一些工作程序,想辦法讓大家提高建築團隊的生產力。許慶祥認為,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前景不太明朗,似乎有點飽和。至於接下來的房價是否會下滑,他表示自己還難以預料,但他對於新加坡房市的長遠前景還是相當有信心。他表示,新加坡是一個很安全的地方,這包括了國家、人身、環境、飲食等多方面的安全,外國人願意到新加坡居住。他說:"有人問我,現在房價是否已經很高了?我反問他,這是跟以前比,還是跟以後比呢?你現在覺得十年前的房價便宜,那麼你十年後還會不會覺得現在的房價貴?""我也會告訴他,以前一直在等房價掉的人都後悔了。你不要成為後悔的人,要成為高興的人。"許慶祥表示,一方面是因為房地產發展毛利潤率比較高,另一方面是資金更雄厚了,可以在這一方面進一步擴充。集團業務現在已經相當多元化,下一步是要創造更多協同效應與交叉銷售。集團不久前在柔佛依斯幹達特區設立一家建築材料預製廠,接下來還會設立鋼鐵製造廠,一方面能夠擴大建築材料的業務;另一方面也能夠提供自家項目所需的材料。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