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社會文化範疇施政方針答問撮要

  一、 賭場禁煙

  李靜儀:政府帶頭在控煙法上不遵守遊戲規則,mini storage任由賭場將賭�聚集在吸煙區,又放置空氣清新機掩飾,至今亦未正式處罰博企,政府面對博企執法「腳軟」。她認為應盡快修法,在賭場全面禁煙。

  梁安琪:政府為何堅持要逐步、逐步實施控煙法,建議一步到位推行娛樂場全面禁煙,突出政府控煙的決心。娛樂場控煙成效不理想,政府不應藉口控煙法是由立法會通過的法律規定來迴避檢討,以及歡迎娛樂場可帶頭全面禁煙。若娛樂場並非全面禁煙,個別娛樂場因自行禁煙影響收入,如何向股東交代?

  張 裕:控煙法推行至今,市民認為公共空間控煙有相當程度的改善。認同在賭場控煙不理想,原因是仍有16間賭場的吸煙區空氣質素不合格,未能一步到位全部符合標準,現時當局正按法律縮減該16間賭場被許可設立的吸煙區10%面積。強調重視賭場控煙工作,曾親身到現場視察,認為博企亦有共同意願做好控煙工作。同時又引述他人提出在賭場設吸煙室取代吸煙區的意見,希望議員思考。

  李靜儀:既然依法施政,為何不刪去整個吸煙區?複檢不及格娛樂場減一成吸煙區是否能幫助博彩從業員免受煙害?法律達不到立法目的,為何不主動修法?

  張 裕:立法不是一刀切將賭場全面禁煙,當不及格要維持要求減一成,現時有新的建議可以考慮。但為何不主動修法?政府是依法行政,不排除未來檢討時聽取更多意見,觀迎立法會委員會開會給意見讓政府參考。

  關翠杏:司長不斷強調控煙因法規規定難以做更多工作,但法規亦有處罰機制,在確保空氣質素的情況下才能設吸煙區,司長為何對此隻字不提?政府是否應該多作考慮,研究全面禁煙的可行性,解決員工水深火熱的情況?

  張 裕:對於全面控煙的意見,可謂「父子騎驢」,各方面的觀點角度不同,意見亦有較大差異,政府樂意聽取不同意見,並希望取得平衡。

  關翠杏:司長在控煙問題上提到「父子騎驢」,太多意見難以平衡,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政府應多聽意見,做好控煙工作。

  張 裕:明白到凡事總有第一步,但收集意見期間意見較多,甚至部分團體內部亦有不同的想法,政府需要多作考慮。

  二、醫療衛生

  何潤生:如何落實醫療衛生長效機制,在10年規劃中,公共醫院要增416醫生,對醫生及招聘醫療人員如何提供專業培訓促進醫療服務水平?現時有關護士培訓的師資上,政府指培訓本地人為主,外聘為副,但海外招聘協助臨床及帶教的人員,靠外援不是長遠辦法,是解決有關人員不足的臨時措施,現時帶教作用是否明顯,擔心壓抑了本地醫生的晉升機會。未來可否增加工作透明度?有否規劃培訓及增聘醫生及醫護人員?

  陳明金:回歸近14年,每年醫生平均培訓的人數,全科醫生從回歸前的18名,下降到回歸後6名,專科培訓從14名,下降到3名,中間甚至出現連續3、4年無開考。對於不開考的問題,當局的解釋是要等待《實習醫生培訓法律制度》的修訂,但是這項修訂從提出至今超過10年,當局遲遲不能夠修訂的原因是甚 麼?如何滿足離島醫院落成後對醫生的需求?當局除了做人力資源規劃,有甚麼具體、實際的行動?

  張 裕:衛生局完成人員招聘是明年度最先工作之一。衛生局明年將招聘389人,其中醫療專業佔187人。相信明年人手有大程度的紓緩改善,同時提升衛生服務質素。

  黃潔貞:24小時門診的具體操作安排和相關服務開展的情況?未來是否計劃在全澳衛生中心設立長者保健專區,其構想是否與現時的一般成人保健區分出來?未來會否與老人專科直接轉介,為長者提供一條龍的醫療服務,以減低長者的候診時間?面對當局來年開展多項便民措施的同時,短期內會否增聘人手,計劃如何?

  李展潤:24小時門診12月17日會在新急診大樓開始試行運作,將要到急症室的人分流分到第四級,主要以不是很緊急的病人,以小於65歲人士為主,操作試行後會因情況而調整;長者服務在醫院和衛生中心提供一系列便利長者服務的措施,在預防診治及康復方面�手,衛生中心已推行長者保健門診、長者用藥諮詢服務、自助掛號服務等,擴建�仔老人保健站,醫院已增設老人專科門診、記憶門診、設立老人住院病區、推行長者藥物管理及諮詢措施、老人優先就診計劃;康復方面與非牟利醫療機構合作,提供家居護理外展服務,提供長者常見慢性病支援。

  黃潔貞:未來除了向廣大婦女宣傳自我檢查的重要性外,會否考慮為婦女增設乳房超聲波或X光造影檢查?有否考慮為40歲以上等高病發率的婦女進行普及篩查,對高危患者及對存在風險者進行個案跟進?

  張 裕:同意需進行乳癌預防工作,澳門乳癌年發病人數為130人,5年存活率為82%,高於美國、日本及加拿大。

  李展潤:乳癌澳門5年生存率是82%,表示政府在有關方面的及早治療技術有一定水平,普查包括超聲波同X光,但普查對乳癌的整體療效幫助不大,X光亦會增加患癌症的機會,故當局�重宣傳自我檢查的重要性。子宮頸癌澳門5年生存率是73%,高於美國、日本及加拿大,而大腸癌澳門5年生存率是49%,高於英國。

  蕭志偉:關注政府2010年起推出醫護人員培訓計劃,到2020年計劃培訓出多少醫生,2013、2014年估計招聘醫護人員的數量是否符合醫療發展情況,專業醫生培訓計劃如何回應市民需求?

  張 裕:相關資料稍後提供。

  馬志成:澳大橫琴校區提供不少空間,校區有否條件設立醫學院?

  張 裕:是否需要設醫學院值得充分探討,但成本高,及需要相關課程配套,要有60門基礎學科,但本地設醫學院可能造成醫生過剩,目前缺少的主要為專科醫生,政府在醫生人手上設長期規劃。

  鄭安庭:關注衛生中心普遍輪候時間長達3小時,部分衛生中心服務人次多達20萬,有何相應措施應付愈來愈快的人口增長?如延長衛生中心服務時間,各衛生中心可否設互通機制,將部分病情較輕的就診者轉介到其他衛生中心?

  張 裕:部分衛生中心已延長晚上服務時間,但每晚僅數十人求診,政府會檢討成效。

  陳奕立:衛生局去年對長者健康推廣做了不少工作,但普遍中壯年對健康的意識不足,隨�慢性疾病年輕化,政府應該加強針對中壯年的推廣,未來1年政府有何措施進一步推廣健康的重要性,傳遞疾病的資訊?

  官員今日回應。

  陳奕立:醫療券計劃推進政府醫院與民間醫療機構的合作,對市民就醫帶來方便的同時,亦紓緩醫院緊張的人手壓力,未來1年會否加大與非牟利及民間醫療機構的合作?如何透過合作發揮分流作用?

  張 裕:分流病人是好的意見,目前政府正開展相關工作,與10多間非牟利及民間醫療機構合作,去年合共提供50多萬次服務,而近年部分民間醫療機構推出夜診及假日門診服務,筷子基區兩間衛生中心開放時間亦延至晚上8時及10時,但平均每日只有約10名居民候診,相關服務能夠幫助市民,但效益方面有待檢討,政府亦會研究是否宣傳不足。

  崔世平:關注老齡化問題,現時老人專科發展的總體計劃怎樣?相關的人力資源及配套的發展進程如何?建議政府推出鼓勵措施,讓民間投放資源建設老年人配套設施和服務,如老人營養食堂、健身設施、生態公園、養老公寓等。

  官員沒有回應。

  三、文 化

  崔世平:現時的文創政策,有甚麼實質措施可以幫助或扶植文創專業人士?

  官員沒有回應。

  劉永誠:因應文遺法實施,當局有何準備工作,以及文化遺產委員會籌組情況?至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有何實質進展和成效,本澳文創產業發展現狀,未來有何具體工作方向,對哪方面文創會集中推動?

  張 裕:文化遺產委員會組成的工作正在進行,初步組成構想包括文物專家、歷史學者、人類學專家為主。

  吳衛鳴:文化局從幾方面推進文創產業的工作,包括開拓文創空間,推動本地文創參加海內外文創展,並將文創產業分成8大板塊。時裝和電影業為較有潛力的文創行業,明年會加大力度推動流行音樂。

  四、旅 遊

  陳明金:目前,澳門持牌導遊接近1800人,其中外語導遊不足三成。在本地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環節,是否就應該強化這方面的專業教育,以配合產業發展的需要?政府有無其他措施培養外語導遊入行?

  張 裕:好意見。

  崔世平:望德堂一直被說成是文創業孵化點,政府至今到底有何具體發展舉措?

  張 裕:福隆新街、望德堂區的計劃正在進行,包括設置旅遊指示標識,以及一系列部署工作;福隆新街的工作「困難都要做」,主要是因人手問題。

  何潤生:有否評估澳門的承載力,九成旅客來自大中華區,本澳離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目標甚遠,未來街區如何吸引旅客,令旅客更多元化?4條旅遊路線的配套不足,如福隆新街的維修,現時仍然甩漏,路線如何做好配套及分流。

  高開賢:活化舊區方面,如何重新包裝利用?對外如何推廣舊區的文化特色?舊區舉辦懷舊活動效果不理想,政府要積極行動,將舊區重新包裝,定位規劃不同區的不同特色。

  吳衛鳴:政府考慮舊區活化及分散旅客,近年文化局在舊區建築的利用及修復上做了工作,如中西藥局、永福圍、何族崇義堂等,希望通過活化工作將活力帶入舊區,不怕旅客集中於大三巴及噴水池一帶;但業權問題都要考慮,因物業是私人的,入去維修要業權人同意,福隆新街維修時要有全盤詳細的規劃才做到工作,文化局已完成規劃,計劃本月底約見街坊商討如何活化舊區,並將清平戲院修復工作納入整體規劃。

  關翠杏:回歸前旅遊局不斷推廣旅遊業,務求吸引更多旅客促進澳門旅遊業發展,但至今每年旅客數目超過2800萬人次,是否仍有需要推廣?旅遊局計劃將旅客引入其他區份分流,對非旅遊區的交通壓力定必加大,居民受旅客的影響更大,而中小企亦需要承擔高昂租金,政府有否完善考慮?有何措施解決矛盾及承載力問題?

  官員沒有回應。

  吳國昌:據統計局早前的調查,只有49%旅客滿意澳門旅遊景點,政府早前提到將會活化大三巴一帶,整治區內環境,政府會否考慮在明年新春假期試行相關措施,檢視工作的成效?會否考慮將大三巴設行人專用區,避免人車爭路?

  張 裕:有跨部門小組跟進,如果收到議員或市民、旅客的建議,會作出檢討。

  崔世平:旅遊局及文化局等多個部門經常各自研究旅遊路線,當中可有溝通分工?旅遊路線應考慮到旅客的實際需要和旅遊目的,當局可有就這方面與街區的商戶溝通,讓中小企能有足夠的準備迎接這群消費者,帶動社區旅遊可持續發展?

  官員沒有回應。

  崔世平:民政總署準備進行職能整合,當中也有提到文化範疇,司長可否介紹這個安排的內容和相關的落實計劃,主要困難在哪?有何部署?有甚麼職能會轉移到文化局?又有甚麼職能轉到民政總署?有沒有落實的時間表?

  官員沒有回應。

  五、教 育

  李靜儀:新一輪生育高峰期來臨,去年龍年更達到7315人;萬幾個幼兒去爭五、六千個托位是事實,社會環境改變,政府部門不可以再抱以前�觀念,都要想辦法滿足需求。同時,2015/2016學年小學學位是否足夠,要求列席立法會施政辯論的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公布總體計劃。

  陳 虹:有何措施汲納優質幼兒教師投身托兒行業?會否建立專業認證制度?當局怎樣協同機構培養師資?

  張 裕:政府計劃明年將托兒名額增至8200個,至2016年或之前再增至1萬個。幼稚園學額方面,隨�新生嬰兒數目增加,幼兒教育階段的學生人數至2015/2016學年預計由現時的1.3萬人上升至約1.8萬人,預計學額可逐年增加,至2015/2016學年,總學額可達到2.11萬個,相信能滿足幼兒就學需求。

  黃潔貞:未來如何落實各項短中長期緩解托兒服務需求的措施?可否介紹目前8項短期措施的進度及落實情況?面對托額不足,為短期內提高托額,請問當局有否考慮與收生不足的學校或幼稚園協商開展托兒服務,以滿足居民需要?

  容光耀:托兒所有很多可替代途徑,是補充性的家庭支援服務;政府會繼續在興建及規劃中的公屋及相關項目設立托兒所,積極協助實體善用及增加托兒服務,每個課室增1至兩名托額;爭取2016年前將托額加至8000至1萬個;根據今年6月提出的八大措施,有信心明年托額增至8000個,2016年增至1萬。

  陳 虹:《私框》生效後不知政府有否推動各校做好相關工作?配套法規何時推出?有何具體落實時間表?

  官員沒有回應。

  陳 虹:最近發生14歲學生砍傷母親悲劇,對於輟學生當局有否跟進機制?

  梁 勵:對輟學生有支援機制,相關工作分4層次,在學年期間,學迷你倉需要在學生輟學7日內通知教青局,當局會跟進,教青局人員每日打電話了解相關學生情況,並向家長提供學位諮詢及安排相關服務,並為學生提供校園適應計劃,讓學生有學習動機進入正規學校接受教育。

  陳 虹:本澳特殊教育需求大,相關法律修訂工作進展如何?何時制訂完整課程指引?當局有否提供支援服務協助他們銜接高等院校就讀?培訓相關師資方面有何計劃? 特教生師資和職業治療師不足,學生要等半年才可做評估,有何措施助他們及時接受評估?

  官員沒有回應。

  陳 虹:政府在建立職業技術學院及職業技術學校方面有否規劃?預計2016年投入運作的「職業教育實踐中心」和「語言培訓中心」有何具體思路和計劃?

  高開賢:有中學生向有關部門查詢卻無法了解暑假時可到哪�進修葡語,政府在培養人才上應有渠道掌握,加強服務。

  崔世平:職業中學或職業學院(屬高等教育)的培植工作上,政府有何部署?希望司長介紹施政方針中提到籌建的「職業教育實踐中心」。

  高開賢:職教中心要在2016投入運作,計劃不少,看不到具體的時間表安排,而短期有哪些工作安排?

  張 裕:石排灣的職教中心構思是引入專業機構經驗,有效完善職技教育和學生專業實踐的環境,為市民參加技術培訓及證照考核創造條件,促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及專業認證工作的發展。

  高開賢:整個人才培養分精英、專才、應用人才,如何統籌?

  張 裕:2014年政府在貫徹落實教育興澳的基礎上,提出人才建澳理念,提出人才頂層設計的方向。人才培養是社會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及全體居民共同努力參與及配合,有大量工作去做。澳門教育事業有進步,要加快建設長效機制,認真做好規劃,及政府高校機構的分工,達致人才儲備培養多元人才;相信人才發展委員會將會成立並開展人才培養10年規劃,達至機制長遠目標,希望社會給更多意見。

  蕭志偉:職業技能教育實施情況如何,對於社會重視白領不重藍領,當局如何改善有關情況?關注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僅資助14歲以上人士,希望政府將受惠年齡限制降低。

  張 裕:職業教育工作進行當中,現行有兩所職業教育學校,是否需要增設相關學校有待觀察,強調教青局一直鼓勵學校增設職教學科。認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具成效,引述九成參加市民表示支持計劃。

  劉永誠:人才培養工作應由普及基礎教育逐步改變為促進教育質素持續提升;如何豐富人才資料庫的數據,以確定育人目標?對於到外地升學的居民,政府有何措施吸引外流人才回澳,避免人才外流?

  蘇朝暉:據統計,現時約有1.8萬名居民在外地升讀高等教育,高教辦會主動向他們提供有關澳門的資訊,及於暑假期間吸引他們回澳實習,並會與即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繫。

  馬志成:政府在人才培訓長效機制3個計劃的具體內容,如何統合民間力量,建立適合澳門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解決居民向上流動問題?

  官員沒有回應。

  吳國昌:司長提到中途綴學的學生有千多個個案,學年後不再上學的個案共有數百個,能否提供更具體的資料?政府有否統計從小沒有接受教育的個案數目?目前政府只能鼓勵家長將子女送入學校,法規是否需要改善?

  官員今日回應。

  關翠杏:目前教青局根據班數及學生數目對入網學校提供資助,但隨《私框》實施,年資較長的老師對學校構成較大的成本壓力,教青局會否考慮將《私框》引入資助的標準,避免出現學校解僱資深老師的情況?

  張 裕:《私框》推出至今社會評價普遍正面,但執法難免遇到問題,根據教青局的資料,近3年離職教師的比例相若,如果有個別情況,歡迎向有關部門提供資料。

  六、社工、社保

  何潤生:社服機構未來有40、50個在公屋群落成,未來社服機構的工作上,發現政府對有關人員資助不足,未能令社服機構做好工作,社工局對社服機構的資助計劃在報告中不很清晰,可否介紹今後有關資助?

  陳 虹:政府對社會服務機構現行資助缺乏彈性,亦不科學。社會服務面對人力資源缺乏,很大程度與未有社工職程和專業制度有關。政府應短期內加大對民間社服機構的資助,提升人員待遇,減少流失。

  張 裕:加大資助社服機構「有偈傾,商商量量,把問題解決得更好。」當局現時構想的措施,在數個月之後情況可能已改變而提出訴求,當局跟進需力求到位。理工學院正研究相關資助措施,將於明年完成,屆時再在工作上安排得更合理到位和加大支援力度。

  陳 虹:2011年推出殘疾人就業發展資助計劃,但現時社企面臨迫遷或加租,有否對資助作中期檢討?

  官員沒有回應。

  梁安琪:特殊教育相關的職業治療師人資緊張問題長期未解決,特殊教育同康復治療的軟硬體設施都嚴重不足,本澳現時仍未有集合復康運動及院舍照顧為一體的殘疾人士康復綜合服務中心,建議改建澳大原址的一部分,作為特殊教育及殘疾人士康復綜合服務中心及院舍。

  張 裕:現階段政府未對澳大原址使用分配作出決定,首要工是順利安全遷校後才作出考慮,重申文化、教育是首要考慮點;同意找地方為特殊教育及殘疾人士設院舍。

  梁安琪:殘疾人士家庭 「雙重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行政長官早前承諾未來3年將增加350個智障人士宿位,精神病康復宿位增加112個,但家長反映有關數目仍未能滿足需求。在入住院舍申請制度上,建議設立中央輪候制度。

  張 裕:入住院舍設立中央輪候制度已有機制。

  容光耀:現時採取統一評估中央輪候,現時有60名殘疾人士輪候,今後幾年會增加院舍,將會提供350個名額,相信可大大滿足需求。此外,亦相應提供殘疾人士日間照顧、訓練及家屬支援的服務;知悉社會訴求大,當局會與房屋局及建設辦合作,盡量在公屋落成時,相關服務預期投入。

  梁安琪:本澳近年一直致力打造「傷健共融社會」,支持殘疾人士復康同全面融入社會,但很多殘疾人士及家長反映支援不足,社會文化範疇施政方針只以蜻蜓點水方式表示對殘疾人士的關注,相關措施用「跨部門研究」、「檢討」、「完善」、「深化」等十分虛無來形容措施,卻沒有改善他們生活的實際行動。

  殘疾津貼調升至每年7000元同1.4萬元,但殘疾人士的就業能力未如常人,殘疾津貼是保證改善他們的生活素質,建議當局將殘疾津貼同最低維生指數掛�。

  官員沒有回應。

  鄭安庭:長者和殘疾人士宿位不足,政府在增加相關院舍上有何長遠發展規劃?在原居安老政策上,有何相關配套?有否考慮殘疾人士家居支援服務?

  張 裕:今日回覆。

  關翠杏:政府2007年提出雙層社會保障的設想,並展開公開諮詢,但至今已經6年,明年的施政方針只提及將有序開展及展開諮詢,相信政府至今在框架和機制有一定的想法,希望政府對外公布,同時亦希望政府交代相關計劃分多少個階段、何時能夠落實、目前進度如何,增加市民對計劃的了解。

  另外,現時養老金只需要辦一次申請,但中央公積金長者要每年申請提款,為何政府不能統一各項長者福利手續?統一和簡化福利手續是政府應該多作思考的問題,達到便民目的。

  張 裕:政府不斷推行相關工作,但由於雙層社保措施對居民影響深遠,需要較長和審慎的時間研究,明年政府將會進行為期60日的公開諮詢,收集社會意見,目前政府正在籌備公開諮詢的工作,希望相關文本能夠於明年交到社協常委會討論,2015年呈交立法會審議。

  葉炳權:養老金及社保屬於恆常性的福利,但中央儲蓄及現金分享並非常規性措施,兩者的性質存在差異,如果統一申請手續,當個別年份政府不派現金分享或注資中央儲蓄時,可能會引起長者的混亂。目前社保基金正研究簡化相關手續,例如自助服務機等等,相信只要長者熟悉便會更加方便。

  關翠杏:司長提到希望2015年雙層社保保障文本送交立法會,認為2015年太慢,能否進一步加快相關工作?

  便民措施方面,無論恆常或非恆常機制,實際上都是同一申請手續,相信市民不會因個別年度政府不向中央帳戶注資而不滿。

  張 裕:同意加快進程,政府亦希望盡快完成文本。

  吳國昌:隨近年政府提升養老金金額,3萬多名提早領取養老金的長者蒙受間接損失,至今每名長者涉及金額超過4萬元,特首曾經提過需要對事件做精算,相關工作至今是否已經完成?目前調查進度如何?

  張 裕:政府目前正在進行精算,相信明年第二季會有精算報告及建議。

  宋碧琪:有社服團體指政府的支援不足,經多年培訓的人才往往被政府「撬走」,令人資方面出現困難,政府會否考慮增加對社服團體的支援?政府認為社服團體該如何定位?

  張 裕:社工局對社服機構的支援存在共識,但隨�時間推移,是否需要加力支持力度可以研究,但始終需要監管,相信社會亦會認為有監管比無監管好,畢竟資助涉及公帑。

  七、其 他

  陳明金:政府部門有新職能出現便擴大架構、增加人手是否正常。自回歸以來,社會文化司司長屬下人員增幅63%,多於保安司,有學者並認為已出現3個人做1個人能做的事,政府與私營機構搶人,擠壓私營機構的生存空間。但衛生局則不在此例,因醫生不足,影響醫療服務,出現「病人等到頸長,醫生忙到抽筋。」

  張 裕:特區政府嚴格控制預算和人手增加,明年度預算極其量與本年度持平或按通脹增加,若工作已完成更需縮減預算。他又以衛生局增加服務、延長服務時間需增聘和補充人手為例,曾經過當局兩輪精減,由最初的500人減至400人,再減至300多人。張裕表示,「人心肉造」,「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希望議員明白和支持。

  崔世平:文化委員會、文產委員會、文產基金、文化基金之間的關係是甚麼?文化局內的產業促進廳又擔當�甚麼角色?除了擔心重疊職能或灰色地帶之外,亦有誰都可以管或誰都不會管的隱憂,可否明確向社會說明?

  陳明金:旅遊、學生福利、體育發展、文化、教育發展、文化產業6大基金明年預算36億元,比2010年的20億元增加了八成。關注社會文化司6大基金如何發揮作用。其中文化方面,先有文化基金,今年又成立「文化產業基金」,其實,究竟是哪個基金提供資助,申請人根本不在乎。社會好大疑問,只是靠政府資助,社團同個人小打小鬧,就可以形成產業?

  張 裕:2010年文化局先設立文化產業促進廳,幾年以來累積經驗及成效,同年設立文產委員會,廣泛聽取委員的意見,完成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政府考慮到實際情況,在今年11月成立文化產業基金。

  文化局職能上是針對非牟利性質的文化活動提供支持,文化局沒有商業操作的概念;文產基金是針對文化產業性質的商業活動提供支持,側重經濟效益,是文化局職能未能涵蓋的,文化局與文產基金兩者在性質上有根本差別,不存在職能重疊問題;明年第一季將公布文產基金資助規章,然後可提出申請;文產基金會精簡人手,現時編制約有30位人員。

  黃潔貞:未來如何開展婦女範疇工作?會否因應2012年婦女現況調查的結果及建議作出相應措施跟進?《家庭暴力防治法》法律草案現時的立法進度及落實法案何時會送交立法會?

  張 裕:會就預防家暴立法,會爭取將大部分條文列為公罪,但由於希望便於取得共識,如有部分條文經過充分考慮列為半公罪,也希望在實施數年後再檢討,訂定更符合澳門實況的條文。《家暴法》不單懲處,亦具備預防和支援,能夠通過《家暴法》也是進步。不認同家暴若不列公罪便會損害受害人利益,按現行《刑法典》,若嚴重傷害他人身體已屬公罪,虐待未年人也屬公罪,關鍵是立法後受害人能否即時適切有效得到保護。

  馬志成:關注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和退役運動員資助計劃,政府如何確保資源投入的成效和監管情況,有否監管措施確保投放的資源用得其所?

  張 裕:認同要做好監管,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宋碧琪:打擊非法住宿法律落實超過3年,根據旅遊局的資料,至今共開設383個卷宗處理個案,合共377個單位被封,但請問司長有多少個個案已經繳付罰款?雖然旅遊局致力打擊後,非法旅館有所收斂,但有隱性化趨勢,招攬方式由街上轉至互聯網,司長提到明年會檢討法規,能否更具體地公布檢討法規的時間表?會否考慮將執法部門由旅遊局轉為刑事警察部門,令執法更有成效?

  官員沒有回應。

  宋碧琪:不認同司長以「家和萬事興」及「偶發性」為由將部分家暴行為不列公罪,因為法院會按照實制情況,考慮不同方面量刑及決定罪名是否成立,司長會否以民意為依歸,以受害者的利益為前提,考慮將家暴法公罪化?

  張 裕:會聽更多意見,亦包括政府部門的意見,需多作考慮。文件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