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謹防高息攬儲“走火入魔” 金融觀潮

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持續飆升,迷你倉成了近期理財市場的一道風景。6%左右的年化預期收益率已經難以吸引眼球,6.5%、6.7%直至7%以上,銀行你追我趕不斷抬高預期收益率,也吊足了投資者的胃口。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的上升,始自2013年10月份。央行公佈的2013年10月份金融統計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4027億元,同比多減122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8967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2068億元。這表明,10月份以來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飆升,與銀行存款流失、銀行錢緊密切相關。而到了12月份,受歲末沖規模、應對考核;銀行拆借資金支持理財、信托等影子銀行;財政紀律明顯加強,年底財政放款較為緩慢等諸多因素影響,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更是以每周至少0.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不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上漲,並不能讓所有銀行攬儲的願望都能實現。當這家銀行將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調高0.1個百分點後,通常另一家銀行又會在這個基礎上再加0.1個百分點。如此循環式抬升,直至大家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又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結果是,所有銀行都向互聯網公司發行的高達8%~10% 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靠攏,以至於不惜存貸款利率倒掛。有人說,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飆升,並非走火入魔,而是年底的時點因素所致,不會持久,這種短期高成本銀行可以承受;隨著新年到來,銀行攬儲壓力減輕,資金緊張狀況將大為緩解。這其實是一種誤判:一方面,正如審計署發言人就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答記者問時所言:"我國政府性債務來源中,銀行貸款比重較高,對國內金融體系依賴性較強,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必須切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範系統性、區域性財政金融風險。"這意思很明瞭,政府融資平台中沉澱了大量銀行貸款,以至於一旦政府融資平台出現償債困難,將會引爆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不僅是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業和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同樣沉澱了大量銀行貸款。並且,未來投資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文件倉素,更多銀行信貸可能會繼續沉澱在固定資產 中。這些沉澱的貸款,佔用了銀行寶貴的信貸資源,影響了銀行貨幣創造能力,也使銀行陷入了每到月末就會出現周轉不靈的"錢荒"怪圈。另一方面,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我國儲蓄率從53.02%一路下滑至50.06%,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特別是類似"餘額寶"這樣的理財工具的誕生,銀行存款外流正呈加速之勢,銀行攬儲成本急劇上升,且這種趨勢尚未出現終了跡象。餘額寶近期收益率達到6%以上;百度的"百度百賺"和網易的"添金計劃",預期收益率甚至高達8%到10%……這些高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或工具,分流了大量銀行存款,僅僅一個餘額寶,到2013年11月底,規模就高達1800億元,互聯網金融對銀行存款的巨大衝擊可想而知。現在銀行要想從餘額寶等互聯網公司推出的理財產 品中,將流失的存款吸引回來,必須追著互聯網公司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走。這使得銀行業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同業之間,更體現在與互聯網金融之間。只要銀行沉澱的資金不盤活,銀行的流動性就難以從根本上緩解;只要互聯網金融不斷蠶食銀行存款,銀行就不得不靠發行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搶奪資金。雖然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開,但銀行理財市場的激烈競爭,已經預演了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後的價格戰。銀行之間、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白熱化競爭,將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風險進行了淋漓展示。目前,央行不僅放開了貸款利率管制,而且也推出了同業存單,利率市場化開始攻堅存款利率上限。雖然目前發生在銀行理財產品領域的價格戰,可以倒逼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也有助于提高銀行的定價能力,為未來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開"熱身"。然而,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甚至超過一年期貸款利率,出現利率倒掛現象時,這已足以警示銀行:如果不前瞻性地進行流動性管理,一旦存款利率市場化,為了吸儲,流動性緊張將會倒逼銀行鋌而走險,以至以高出自己難以承受的成本飲鴆止渴地吸收存款,增加經營風險,加速破產倒閉進程,最終影響金融穩定。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