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全國版) - (治理內澇講投入更要講效果

"用10年左右時間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自存倉近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中提出的這一目標引起了公�關注。關注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中國的每一個城市都經歷著破繭成蝶般的變化,越來越寬闊的馬路和越來越富麗的建築見證著城市的日新月異,人們一度以為城市真的在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難以想象,對這種自信產生巨大衝擊力的居然不過是幾場暴雨。近幾年來,在因暴雨積澇成災的名單上,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南京、長沙、杭州……中國各大城市幾乎無一落榜。內澇給民�帶來了巨大的財產損失,而當城市一變為澤國,轉而成為吞噬生命的怪獸時,人們關於城市的信念在那一刻搖搖欲墜。地表美輪美奐,卻經不住幾場雨水的沖刷,中國的城市到底怎麼了?那句據稱出自雨果之口的"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突然家喻戶曉,"暴雨過後的排澇狀況是判斷一個陌生國度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最好辦法"等名言也不脛而走。類似名言喚起了中國人普遍的羞愧感,同時也試圖從中找到解決的辦法。"用10年左右時間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國務院"意見"的出台,讓公�看到了不必再為幾場暴雨而恐懼的願景。實現這樣的願景,需要政府拿出堅定的決心迷你倉也需要可能不菲的投入。國務院"意見"中劃出明確的時間表,無疑是中央政府一種意志的體現,而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近期和遠期規劃,又證明其已經做好了投入巨額資金的準備。具體到各地,有決心也不吝投入的城市其實並不少見。僅以廣東治澇為例,據公開的報道披露,東莞四年投入計4.5億元,廣州2009年一年就投入了9億元進行"水浸街"改造,但這兩地隨後的強暴雨繼續成災證明效果未盡理想。以目前的行政機制而論,盡管"只重地面不重地下"系地方政府之通病,但只要中央政府一聲令下,各地表現出決心並給予資金投入似乎也不困難,問題在於保證投入的效果和避免決心的表象化。以往不論治汙還是治澇,許多城市最重要的經驗或曰教訓就是:只要拒絕公開透明,實行封閉式運作,那麼再巨大的投入都可能淪為事倍功半的形象工程。肯不肯為治澇而投入是驗證政府是否注重民生的第一步,但光講投入不講效果的治澇也應該休矣。要保證投入的效果,只有將城市治澇的投入和抗災的實績一併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如果一場暴雨吞噬了幾條生命,事後卻無人為此負責,又怎麼可能催生非治好內澇不可的壓力?>歡迎回應:shelun@188 .com 南都網:w w w .nandu.com迷你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