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圖文:惠民之路越走越寬

湖北日報訊 圖為:蓬勃發展的隨縣經濟開發區。建縣以來,迷你倉隨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爭創"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圖為規劃容量15萬千瓦的天河口區域風電場風機矗立群山之間。14日,全省"三下鄉"集中示範活動在隨縣厲山鎮�動,隨縣中醫院派出10名醫衛人員、8台專用設備,4個接診台前排起免費就診的"長龍"。醫療隊隊長王松說:"3年前,這支隊伍只有5個人,設備簡單,下鄉一天接診不到100人。"一支下鄉醫療隊的成長,是隨縣"三下鄉"陣容壯大的濃縮版。該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邱立平說:"秉承惠民宗旨,隨縣'三下鄉'之路越走越寬。"  從"三下鄉"到"多下鄉"連日來,隨縣厲山鎮神農廣場群�接踵而至。吸引眼球的,是展示在廣場四周的一幅幅精美書畫作品。神農廣場是隨縣送文化下鄉的主陣地,每年都有攝影展、書畫展、歌舞表演亮相。活動次數多了,群�眼光高了,"老面孔"不能吸引新眼球。這一次,主辦方別出心裁,舉辦隨縣、曾都、廣水三地大型書法美術、詩詞楹聯暨法治文化宣傳交流展,書畫名家現場送春聯。(如右圖)"百余位書畫家獻藝,一共250幅作品。作品多了、品味高了、活動內容多了。"活動主辦方介紹,三地舉辦這一活動,在隨州地區還是第一次,作品數量、參觀人數都遠超往年。作品展出第一天,就有2000多群�先睹為快。隨縣版圖面積居全省縣級市第一,山地、丘陵占70%。以前"三下鄉",因人員少、裝備差,難免力不從心、顧此失彼,老少邊窮地區常常是"三下鄉"盲區。經常送衛生下鄉的姚春燕回憶說:"一天不歇氣,腿都站腫了,還有村民看不上病。"為破解下鄉不足問題,隨縣爭取省直部門支持,組織縣直部門聯動,發動群�參與,匯聚人、財、物資源向基層傾斜,推動"三下鄉"向"多下鄉"轉變。"多下鄉"多在哪裡?參與部門多了,"獨角戲"變成"大合唱"。不僅科技、文化、衛生部門下鄉,民政、勞動、教育、社保、環保等所有涉農部門積極聯動,帶動企業、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志願者自願參與。下鄉次數多了,"走重點"變成"全覆蓋"。2013年,隨縣舉辦各類"三下鄉"活動1842次,比2010年多1026次,全縣381個村,村村走到。活動內容多了,政府"配菜"變成百姓"點菜"。過去,"三下鄉"活動只是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如今,根據農民需要,送資金、送物資、送技術、送項目、送發展、送溫暖。  從"走下去"到"走出去""剛從廣東回來,河南的電話又打來了。"這些天,隨縣食用菌協會秘書長許景聞是個大忙人。他的手機通話記錄里,外地電話比本地電話還多。"以前忙著往下走,現在忙著往外走。"許景聞涉足食用菌行業15年,自辦菌種廠,常年為本地食用菌種植戶傳經送寶,日積月累,成為遠近聞名的土專家。近兩年,他的活動範圍擴大了,把隨縣的食用菌種植經驗推廣到廣西、雲文件倉、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像許景聞一樣"走出去"的土專家有多少?三里崗鎮吉祥寺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勇說:"僅我們一個村,就有300多人在外地擔任香菇技術員。"要順順當當"走出去",先得扎扎實實"走下去"。4年來,隨縣把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作為農業強縣建設的基礎工程,以生產基地、學校院所、遠程教育站點為培訓平台,邀請專家授課,開辦"農民講壇",現場指導技術,把各類實用技術送到農村。目前,全縣建成各類農民技術協會1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81家,2000多名農村實用人才脫穎而出。2013年12月上旬,隨縣又一輪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開講。生動形象的視頻課件、手把手的現場傳授,送來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油桃種植、袋料花菇、地栽蘑菇等22項先進農業技術。培訓9天25場,場場爆滿。村民們意猶未盡,紛紛要求多辦幾場。元旦前後,一項新工作在隨縣鋪開。搜集100個村的特色工作經驗成果,彙編成"百村百特"案例,以此加強基層組織相互學習、交流、借鑒,推動全縣新農村建設均衡發展。"走下去,請上來,推出去",沿著這條成長軌跡,隨縣走出了馬鈴薯高產領軍人劉克文、"香菇大王"秦大海、葛根產業"第一人"趙今月、水果種植能手吳祖樹。  從"軟實力"到"硬發展""炎帝神農故里",是隨縣遞向世界華人的最亮名片。以這張名片為"龍頭",隨縣創建4A級景區3家,躍進湖北省"旅遊強縣"。回顧旅遊興起之路,縣旅遊局局長宋成鳳說:"得從送文化下鄉說起。"缺專業演員、缺設備、缺經費,縣文體局爭取上級部門支持,配備35萬元的舞台車,聘請隨州"神州大舞台"專業演員,文化館拿出"以錢養事"全部經費。20多人的演出隊伍浩浩蕩蕩開進農村,送來戲曲雜技、東北二人轉、魔術等精彩節目,每到一處,村民們把舞台圍得水泄不通。4年來,百余場文化下鄉,激活民間文化一池春水。2013年炎帝故里尋根節期間,隨縣文化廟會盛裝登場,千余民間藝人,80多套演出,為3萬余中外遊客送上一道豐盛的民間文化大餐。如今,200余支民間文化團隊活躍在炎帝故里,成為隨縣旅遊的靚麗風景,神農吹管、高橋舞獅、義陽大鼓等非遺節目入選湖北"壟上行",邁出"走出隨縣"的步伐。2013年,隨縣馬鈴薯畝產4451.9公斤,第四次刷新全省馬鈴薯單產新高,全縣種植馬鈴薯10萬畝,平均畝產2700多公斤。隨縣馬鈴薯專業技術協會會長劉克文說:"得感謝新技術的推廣。"幾年來,隨縣"三下鄉"重點推廣馬鈴薯"深溝高壟全覆膜"栽培技術,應對"冬季低溫乾旱、春季陰雨漬害"的氣候影響,產出的馬鈴薯個頭大、色澤亮、形狀好,每公斤賣2元以上,供不應求。僅此一項,為薯農們帶來4億多元收入。人才百家爭鳴,催生產業百花齊放。隨縣"三下鄉"送技術、送文明、送健康,提高了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以提升"軟實力"助推"硬發展"。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