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通脹加大難咎貨幣“放水”之責
□利可資產 潘瑋傑自費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PY=MV"問世以來,self storage多數宏觀經濟學研究中就將貨幣增長和通脹掛了�。大多數人認為,貨幣和通脹在長期有著密切聯繫,無論是"需求型"還是"供給型"通脹都能歸結于貨幣的過量發行。故現實中,一旦通脹壓力加大,譴責央行過多發放貨幣的輿論就絡繹不絕。事實上,過多的貨幣是通脹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造成通脹的唯一充分條件。而貨幣供應量的擴大往往不會立刻引起總需求的擴張,頂多形成潛在的通脹。從我國近年實踐來看,物價指數的漲跌與貨幣投放量增長快慢的相關度正在減弱。過去10年中,盡管在人民幣以外匯占款形勢投放的基礎上,貨幣供應量增加迅猛,M2的增長率長期明顯高于經濟增長率,但總量貨幣結構M1/M2卻在顯著下降,2013年9月為29%,遠低於2000年1月的38%,這說明執行交易媒介職能的貨幣比重實際上一直處於下降通道中。另外,CPI反映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其並沒有反映出資產價格情況。在我國,房地產市場吸收了大量流動性,過去幾年中CPI漲幅就遠不及房價漲幅。最後,隨著我國市場開放度提高,CPI還會受到國際物價水平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影響。日前,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三季度的通脹壓力明顯大於今年前兩個季度,而貨幣增速在七八月略有反彈後又出現下跌。可見,貨幣增速和通脹壓力的走勢並不一致,本輪通脹上漲同樣難以歸咎于貨幣"放水"迷利倉此前兩個月貨幣增速的反彈更多是由於7月政府推出的穩增長措施帶動基建投資的貨幣被動釋放,而現階段貨幣政策的主要著眼點仍在於疏導金融資源投向實體經濟,並非大方向的放鬆或收緊,除非經濟出現失控下行,否則央行對流動性的態度將保持謹慎,流動性環境也將繼續偏緊,故貨幣增速與通脹壓力走勢分歧恐會進一步加大。從CPI構成來看,由於食品類價格上漲是推動今年CPI上漲的主要因素,食品類中占比較大的主要有蔬菜、水果及豬肉,其中蔬菜和水果主要受天氣及季節性因素影響,豬肉價格周期則更多受到流感、政策等突發性因素影響,故禽流感、"黃浦江死豬"事件、七八月的異常高溫、全國平均降水量的偏少及東北洪澇災害的發生都影響到今年食品的供給,令其價格異常波動。可見,本輪CPI的上漲短周期性明顯,與貨幣增長的因果關係則難以成立,且目前通脹水平雖逐漸接近3.5%的全年通脹目標,但總體可控,故CPI"破3"並不會引發貨幣政策收緊。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其QE政策就很好地證明瞭通脹的大小事實上並不總是源於貨幣量的多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脹水平就一直是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核心依據,但為防止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美國在過去5年裡還是先後實施了四輪QE,繼而向金融市場注入了大量資金,造成了其國內過量的流動性。但反觀其通脹,則並沒有受貨幣超發影響,而是保持著相當溫和的狀態,這也是QE政策得以延續的有利支撐。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