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急謀分流旅客 調整「一簽多行」
今年國慶「黃金周」開始的同時,self storage內地《旅遊法》於昨日實施,對零團費、強迫購物、遊客不文明行為等等作出明確規限,影響所及,內地來港旅行團收費倍增,數目銳減,對於專做團客生意的店舖和導遊,無可避免帶來衝擊,但也恰為本港調節內地旅客自由行政策提供適時的契機。內地旅客港澳個人遊(即自由行)計劃於二○○三年推出,為沙士疫後百業不振的香港注入強心針,源源而至的旅客使消費市場如久旱降甘霖,一潭死水的經濟由此復興,此後短短數年間,本港零售總額倍增(二○○五年全年約二千億元,二○一一年達四千億元),零售、酒店、餐飲、交通運輸等相關行業的職位隨之大增,也帶動其他行業的商機顯現,對香港經濟復蘇之功毋庸置疑。然而,世事總物極必反,由於自由行旅客與日俱增,尤其是二○○九年推行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政策後,湧港內地旅客數量劇升,不但超出本港的負荷,更因內地食品安全問題與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的後遺症,令大量「水貨客」應運而生,加上「雙非孕婦」蜂擁來港產子、內地居民爭購香港物業,導致港人強烈感覺資源被分薄、民生受困擾,中港矛盾愈趨尖銳。一時間,曾是香港「恩人」的內地客,彷彿頃刻變作「冤家」。事實上,自由行政策衍生不少副作用,諸如推高租金和物價,使部分地區變得擠迫,港人購物、出行與日常生活環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而且自由行帶來的經濟效益,普羅市民未必能夠直接感受,滋生不滿與埋怨,完全可以理解。可是,那些把自由行「妖魔化」,把內地旅客視作「蝗蟲」的言論,都迷利倉以偏概全,失諸偏頗。當前客觀而理性的主張,應是擴其益處、減其弊端,作出針對性的調整,以更有利本港的經濟民生,消弭中港的衝突矛盾。首先是「一簽多行」必須檢討。在本港旅遊設施與承載量不敷應付之下,實在沒有必要讓深圳旅客可以「一日多行」,既添關卡與購物熱點的壓力,也加劇「水貨」問題的嚴重性。港府宜盡快與內地部門商討,對「一簽多行」增加限制,調整為只容許「一日一行」,甚至「一周一行」。如果說商務旅客有額外需要,大可通過批核另加簽注;況且根據統計,「一簽多行」旅客中,公幹者僅佔百分之五,特殊處理應可兼顧。其次是設法分流旅客,使他們不致過份集中於尖沙咀、旺角、銅鑼灣等地,當局和業界都應積極創設條件,主動提供誘因和便利,吸引內地旅客懂得、樂於,進而慣常到不同的地區遊玩購物,不但有助減輕傳統遊客區的擠擁,也增加其他地區的商業活動和就業機會,堪稱兩全其美。此外,由於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差異,部分內地旅客有失文明、罔顧公德的舉止,導致與本港居民摩擦頻生,隨�內地《旅遊法》的實施,港府有關部門正好作出配合,改善上述情況,例如旅客入境時應被通知在港丟垃圾、隨地吐痰、違例吸煙等等行為的罰則,並具宣傳單張告知各種港人習慣的公眾場所文明規範。若港人又能摒棄成見,多作包容勸導,相信齟齬爭執自會減少。自由行對香港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容抹煞,亦讓內地民眾有更多機會體驗香港的自由文明法治,利多於弊不言而喻,因噎廢食殊不明智,優化自由行政策始為當務之急,擴大自由行卻絕非其時自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