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高原上的學校有了體育館、浴室

組織高端培訓,迷你倉讓藏區幹部走進高校課堂學習創新管理;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標準化學校在高原拔地而起……溫江區(大邑縣)援藏工作隊在對口援助色達縣期間,克服停水、停電、高原反應,通過傳幫帶,培養一批業務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逐步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水平。藏區實錄>>>高原副縣長走進複旦大學課堂在援藏工作隊中,唐蓉是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掛職色達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期間,她皮膚過了敏,一周洗兩三次澡,一年買一次衣服……縈繞在她心中的,卻始終是儘快培養一批帶不走的隊伍。在溫江區委的大力支持下,為色達縣爭取到赴省內外高校培訓跟班學習的機會。2012年,4名縣科級領導幹部赴清華大學、複旦大學學習。2013年,6名科級幹部赴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學習,重點學習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公共管理與領導力提升以及依法行政等課程,轉變工作理念。2012年,色達縣副縣長次稱葉西第一次走進了複旦大學的課堂。"高原幹部很少看到外面的世界。"但通過這次機會,他就像一名飢餓的大學生,在高等校園里享受著"饕餮盛宴",接受了城市建設、新型城鎮化及社區服務管理方面的培訓,"收穫非常大,開闊了眼界。"學有所用,如今,社區管理的相關理念,已經融入色達縣牧民定居點的管理。"通過高端培訓、跟班學習、定位培訓,讓色達縣幹部能更多地走出去學習。"爭取各種培訓資源,占據了她的大部分工作。通過對接溫江區委組織部、大邑縣委組織部,2012年12月,色達縣17個鄉鎮派員赴成都開展跟班學習,為期2個月。同時,環保、農業、住建與審計等部門,也來到成都接受定位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操作技能得到了增強。唐蓉說,希望通過各類培訓,能夠提高當地幹部的綜合思維能力。教育援藏讓學校硬件設施設備提起來色達縣第二完全小學原本是一所私立學校,只有5棟上了年紀的灰色建築。由於硬件條件有限,只招收高段學生,即使這樣,每年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流失。或輟學,或轉到條件更好的地方去。校長澤仁江村說,因為資金的問題,學校一直無法擴展。溫江區援藏隊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希望。作為援建色達縣的重點民生工程,新的第二完全小學校已經徹底地改頭換面。建築總面積2.9萬余平方米,可容納1300名學生就學,學費全免。預計2014年8月竣工並交付使用。建成後,除了體育館,還將建造浴室,教室里全部更換為多媒體,一所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藏區一流標準化學校應運而生。在溫江區教職工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掛職色達縣教育局副局長一職的汪華明看來,這將推動色達縣教育事業發展,解決邊遠民族地區學生就學需求。今年4月24日,項目正式破土動工。9月11日,教學綜合樓、學生宿舍開始進行第三層的封頂施工,食堂已經完成基礎工程建設。已經雛形初現的新學校,無疑讓當地農牧民對教育的看法有了新的轉變,校長澤仁江村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已經招收了160個一年級學生,明年最少也可以收200個學生。"投資教育項目,就是通過教育援藏,讓學校硬件設施設備提起來,同時給予大力的軟實力的幫助。"汪華明說,與改善硬件同步,溫江區每年選派14名幹部教師到色達援藏,同時每年選派15到20名色達幹部教師到溫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全免費培訓,整體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切實發揮智力援藏的功效和作用。新的學校建好後,澤仁江村打算重點抓雙語教學,讓藏區娃娃找工作更具優勢。援藏故事>>>援藏 就是"做一點實事"把兒子送進高考考場,羅兵報名參加了援藏,那是2012年6月8日,他擔任溫江區和盛鎮社會事務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在掛職色達縣塔子鄉黨委副書記兼瀘角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期間,他第一次在深山峽谷里夜宿,第一次在藏區過除夕……太mini storage的第一次,獻給了塔子鄉。捐出1萬元私房錢修路,勢在必行剛到色達,羅兵就忙著走家串戶。他所負責的瀘角村,通村道路都沒有,曾有村民騎摩托車摔倒,手臂骨折。牛糞無法外運銷售,村民經濟收入也受到影響。修路,勢在必行,羅兵暗下決心。在村幹部的號召下,村民積極響應,1元、5元、10元……短短三天,村民自籌資金3800元。心急火燎的羅兵把1萬元私房錢瞞著老婆捐了出來,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成了"救命稻草",東拼西湊又爭取了1.1萬元。2012年8月20日,挖土機開到了瀘角村日朗卡山山口,羅兵帶領著11名農牧民群�揮鋤、揚鏟,4000多米的高海拔上,寒冷又缺氧,動作幅度稍微過大,就會頭暈、換氣跟不上。一心想著為農牧民做點實事的羅兵顧不得這些,越幹越起勁,一周後,一條1.2公里的團結路,蜿蜒盤旋在日朗卡山腰間。10月的色達,已經呼氣成霜,平均氣溫零下13攝氏度,羅兵堅持下村走訪。雪地里,幾個衣著單薄的小孩,光著腳丫在牛場上玩耍,那些凍得緋紅的臉蛋,如橡皮糖般粘在他的心裡。已為人父的羅兵,想為貧困人家的孩子做點什麼。當天,他聯繫在溫江的妹妹,在QQ群上發起"手拉手,把愛傳遞出去"的捐贈活動,為了盡可能地收集捐贈物資,羅兵親自趕回溫江,四處聯繫貨運車輛,自掏腰包承擔運輸燃油費用。不久,收集了351包4052件御寒物資。在這期間,他和妹妹幾乎翻遍了每一件衣服,還進行了消毒處理。從溫江趕往色達,更大的考驗還在等著他。10月16日晚8點,運載御寒物資的車輛正式出發,次日凌晨2時45分,到達理縣境內的鷓鴣山口時,駕駛員已經非常疲憊,為保證安全到達,羅兵臨時決定在山口休息。陣陣刺骨寒風拼命往車廂里鑽,下半身完全凍得麻木。直到第三天中午,物資才運到色達縣城。"凍得人受不了,但內心有一種嚮往。"羅兵說,解決色達貧困家庭的保暖問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自己凍一個晚上,孩子們能過好幾個溫暖的冬天。高原種樹步行澆水2012年8月20日,羅兵第一次見識到八月飛雪。早晚溫差達20多℃,清冷的臥室里沒有空調,躲進上三層被子、下三層被褥的床上,還得裹一件軍大衣。夜間氣溫低,氧氣含量更低,迷迷糊糊睡1個多小時,就會醒過來,睡眠被分時段切割。每天,他都要與缺氧爭搶睡眠時間,這樣"每2個小時醒一次,五六點差不多就起床了。"一場完整的5小時睡眠算是難得一遇的饋贈。在海拔3500米的地方,有一片森林,離鄉政府有8公里。在那裡,他享受到了幸福的呼吸。這樣的感受刺激著他有了高原種樹的想法。"要讓樹苗'走到'鄉上,自然成林,定居點的氧氣含量,就會明顯感覺足多了。"塔子鄉海拔4000多米,並非所有樹種都能"定居",它們也會有"高原反應"。羅兵純粹是外行,但他在網上選了24個品種,請溫江園林局專家認證,最後選出了5個品種。2013年4月23日,第一批200株樹苗,在塔子鄉安了家。猶如呵護嬰兒,羅兵每天都要去看樹種的生長情況,沒有人煙的草原上,總能看到這樣一幅畫面:一位戴著草帽的瘦弱男子,提著水壺,走幾步就停下來澆水……"種下去就希望都能存活,死一株心裡都不好受。"羅兵說,從現在來看,竹柳的存活率最高,如果熬過這個冬天,明年春天能夠冒芽,整個塔子鄉實現綠樹成片也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今年7月22日,對羅兵選擇援藏不太理解的妻子第一次來到色達。到塔子鄉的第一晚,山里就停了電,手機也沒有信號,由於藏式床很窄,兩人不得不打地鋪。羅兵帶著愛人在高原上行走,還進入農牧民家里慰問,好幾戶百姓看到她之後,都豎起大拇指,對羅兵表示感謝,這讓妻子很高興。離開色達時,妻子沒再要求他早點回去。本組稿件文圖由成都晚報提供本報記者 鄭瑩瑩 朱大勇 整理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