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實事求是解決「過界司機」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迷利倉坊間對外地司機問題紛紛發表意見:勞工界指有內地職業司機「撈過界」,工商界則提出數據證明本地職業司機的收入在經濟發展和過去政策傾斜的保護下,已大幅改善。早在行政長官崔世安發表二零一四年度施政報告前夕,勞資雙方已就輸入外勞問題各自發聲,焦點落在莊荷和職業司機上。近年旅遊服務業發展蓬勃,從事的士、重型車輛和巴士駕駛的職業司機人數增長,卻無法滿足業界的需求。酒店、企業、學校以及不少行業都抱怨,即使肯付出較高的工資,仍然請不到司機。雖然職業司機和莊荷及監場主任的職位都不能輸入外勞,但本地司機對粵澳駕照互認問題十分敏感。另一方面,中小企聯合總商會亦反對立法禁止某一行業輸入外勞均,認為此舉會產生不公平的情況,更會進一步拉緊各行各業人資,令佔澳門公司數量95%的中小微企生存困難,促請政府可放寬各行各業申請外勞,以解決人資困局。這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議,勞資雙方多年來各執一詞。其中一個因素,相信是在於勞工界覺得收入未能隨通脹增加。隨著本澳旅遊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以及CEPA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落實,澳門與內地的各種聯係日益頻密。每天出入關閘的市民,都會見到大批的車輛排隊過關。駕駛這些外來粵澳兩地車輛的司機,大部分是澳門居民,也有少數是內地司機。多年來,一直有內地司機從事跨境運輸業務,主要駕駛旅遊和鮮活食迷你倉等大型機動車輛。根據相關法例,本澳容許部分內地司機從內地「點對點」地駕車進入本澳,從事諸如鮮活食品運輸、客運等業務。但本地職業司機反映,近年旅遊業和建築業缺乏司機,他們發現「過界司機」為地盤、酒店及娛樂場駕駛各種車輛,鑽空子搵食。本澳職業司機覺得內地的「過界司機」搶了他們的飯碗,影響了他們的收入,這才群起抗議,並對粵澳兩地駕照互認問題作出敏感反應。「特別駕駛執照」法例已沿用了超過二十年,近期曾對涉及特別駕駛執照的部份跨境貨運實施了臨時制約措施,措施適用於澳門會展業或城市建設所需物資的陸路輸澳跨境貨運,這些司機每次從內地進入澳門境內只准直接駕車載貨至所屬公司指定兩個目的地的其中一個,途中禁止在澳門境內從事所有與派送貨物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工作或活動;該等目的地需獲當局預先審批;該等貨物後續在澳門的派送工作,必須由持有澳門駕駛執照的合法駕駛者負責運載。澳門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跨境運輸業務也水漲船高。此外,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正落實,兩地駕照互認也勢在必行,總不能只許澳門人駕車入內地而不准內地人在澳門開車吧?政府明令禁止輸入職業司機,業界請人就需加碼,提高司機的工資待遇。既然外地司機在澳駕車已經有法可依,有關部門可以設立專責的稽查監督部門,明確職權界限,加強執法,在不影響本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保障本地運輸業的合法權益。自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