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風險評估或風險亂評(吳焜裕)

近日來最常聽親友問的問題就是,迷你倉到底市面上什麼食物可以吃,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都嚴重打擊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政府相關單位在處理食安的緊急應變過程,又常常邀請政府信任的學者專家散布違反毒理證據的言論。在塑化劑事件時,他們說塑化劑半衰期短2─3天就排出身體,長期高劑量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應該指老鼠?)。最近大家關切棉籽油被用來調配成各種食用油可能含棉籽酚的問題,就有許多學者開記者會或在各大報投書,表達棉籽酚精煉後可完全去除(去除率高於99.9%嗎?),這是標示不實非食安問題;日前有學者用含有1ppm的油來試算,結果是達到7mg棉籽酚的致毒劑量,每天至少要食用7公斤或更多的油才會有危險。根據泡麵的油包與醬料的重金屬含量,估算結果每天要吃917包泡麵、639大匙才會超過銅的攝取容許量,才需擔心健康風險。這些結果看來不像是風險評估的結果,簡直是風險亂評。食品安全評估是一嚴謹地整合現有最佳科學資訊的過程,基本方法學源自健康風險評估。而根據評估的結果制訂決策以作食品安全管理的依據稱為風險分析;包含風險評估、風險溝儲存與風險管理3項工作。台灣在這方面已落後國際近30年。獨立委員會救信心民眾因頻繁的食安事件感到困惑,擔心吃到不安全的食物對健康造成危害,政府卻不願意執行獨立客觀與具科學性的風險評估,評估的資訊還不透明公開,這樣已違反《食管法》。依目前的法規,主動權完全操在行政單位,因此評估的獨立性、客觀性與專業性都會受到質疑,這個諮議會也將因被動而失去食品安全預防的功能。政府將再度修訂《食管法》。建議學習日本成立高層級的獨立食品安全評估委員會,並賦予這個委員會主動針對國內潛在有風險的食品進行評估,與對現有上市食品定期進行普查。建置高層次的食品安全評估委員會目的在於維護科學的客觀專業與獨立性,不會受行政單位的干擾,這可能是台灣目前唯一可重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心之道。當然,每一個國家要成立這樣的委員會都相當不容易,這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政府做好食品安全的決心,這也可能是中國政府於三聚氰胺事件後,在衛生部成立食品安全評估委員會的重要原因。台灣政府還在等甚麼呢? 趕快急起直追,否則將會被懷疑我國的食品安全工作遠遠落後中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兼台灣風險分析學會秘書長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